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朱建平

摘 要:在建构有效物理课堂的实践中,教师们遇到不少困惑: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工具与人文,形式与实效的关系等;在倾注热情的同时,需要理性审视教学行为的目的性与实效性,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改进教学行为:课堂对话,点燃思维火花;师生互动,共创课堂氛围;价值引领,升华课堂灵魂。

关键词:构建有效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和谐统一; 反思;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12-002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努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懈追求着新理念下理想教学的课堂。在改革实践中,教师们又遇到不少困惑: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与人文,形式与实效的关系等。在倾注热情的同时,需要理性审视教学行为的目的性与实效性,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改进教学行为。构建有效的物理课堂,是当前的重要话题,是寻求理想课堂境界的前提。

一、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关注”,但流于形式

以往的物理课,是教师在编演“教案剧”。教师自己精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设计教学过程。

课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展示: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超越了“教案剧”那种被动性和依附性,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参与和尝试的机会,并且被允许尝试失败,逐步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被唤起,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也会安排一些环节,可流程控制中,又把学生牢牢牵在自己手中。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于一边,又要求学生按老师预设的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更有一些老师,让学生课堂提问,但学生问完,教师不对学生的问题作任何梳理,提问只是一个环节。

这样的学习,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学生毫无自主与自由,更谈不上是学习的主人了。教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变革,而没有考虑这种新的教学行为的目的与实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在于教师的理念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理念还是专家的,还是别人写在书上的,还不是老师自己的。

2.教师在课堂上迷失自己,“首席”作用缺失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于是,系统的知识,大量的题目,机械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创造力,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答题的机器。老师上课,一句句地讲,一个个字地抠,让学生顿时感到物理课学习索然无趣,使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如何来把握物理课程的人文性,不能只是闭门造车,不能脱离生活。物理课应有丰富的情感,广阔的视野,丰厚的积淀,真切的体验,厚实的生活。“人文性”是物理课的灵魂,离开人文性,就丧失了生命的色彩,人性的魅力。基于此,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改实践中,刻意突显“人文性”,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成了一种趋之若骛的教学时尚: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泛滥,教师该问的时候不问,该讲的不讲,有些教师甚至把少讲话及无原则的宽容视作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老师认为,这样做,是尊重学习主体,体现了“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学新理念。诚然,教师狭隘地理解“蹲下来”的内涵,“蹲下来”,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

对于学生在课堂交流中表达的明明是错误的理解,教师都说:这是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理解。教师都不予以纠正指导,理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解读,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这样,削弱了教师作为“为人师者”对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作用,对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

二、策略

1.课堂对话,点燃思维火花

著名教育家保罗·费莱雷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教学中通过对话,必然让课堂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散着诗意的芳香,物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物理教材这一“静态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如果能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对文本的解读和表达,通过对话来实现文本中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构建,那么将会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的作用。

徜徉文本,静心阅读感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体味文本的情感,体悟表达的精妙。他们可以进入文本情境,潜心探究实践。凭借自己的生活与知识经验作个性化的解读,对事件可以有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以开放的心态作创造性解读,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想别人所未想,悟别人所未悟,建构新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无论粗浅还是深刻,无论普通还是独特。

激活思维,进行思维碰撞(生生,师生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需要设计有价值的阅读话题,在学生个体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提升学生的认识,思维水平。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小组学习,跑来跑去找伙伴等),而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首先,思维要具有挑战性,切忌平庸,不动脑筋,从书上找现成答案的问题,应该少出现在课堂上;其次,思维要有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偏离,远离,甚至背离文本学习的思考,是毫无价值的,学生思维活跃,但不利于物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师生互动,共创课堂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变化、开放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例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力求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活动起来,老师首先也要活动起来,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活动开,先放下架子,才能感染学生,让他们真正进入课堂情景。在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的灌输,更多的是唤醒和激发,教师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感到惬意与舒展,只有在这种宽松、平等、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师生才能挥洒个性,飞翔生命,实现互动生成中的课堂意境。

3.价值引领,升华课堂灵魂

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师一味地“尊重”也许就是“放任”与“放纵”,一味的迁就,低俗的认可,对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升,思维的发展都有害而无益。教师的否定,纠正并不等于伤害和不尊重。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呵护,同样也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引领智慧,用真理去启迪蒙昧。毫无原则,一味地认可,孩子的精神世界将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那个月亮”,“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那才是教育的失败,是为人师者的悲哀。

正确的师生关系呼唤理性的教师权威,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但依然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当学生学有疑惑,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探究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高屋建瓴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其灵魂是“价值”一词,没有高尚的价值引领的课堂,对文本的解读肯定是粗浅的、庸俗的。在一次次的价值讨论中,结论可以是多元的,取向不必归一,但引领是必要的,称职的教师角色是学生思维的激活者、发现者和重组者,也是价值澄清、体验和合理价值的生成者和组织者。

课堂上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而教师则更像是一名幕后的导演。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亲自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体验成功;教师则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统一,以教师理性而富有智慧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是理想的课堂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

[2]《物理教学参考资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