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视点 弄潮新高考

作者: 李改梅

摘 要:在历史学科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与学,都要认准形势,提高认识,把握方向。在备考的高视点指引下,才会在史海中找准前进的航向,才会在新课改新高考的时代潮流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实现历史成绩的质变性突破。关键词:历史学科; 新高考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28-001

经过几年新高考的历练,我们高三教师已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教材所蕴含的史学理念。要真正成为历史学科新课改的弄潮人,必须建构起高视点来备考。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广大师生的备考,笔者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和备考感悟,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总结,以供大家教与学参考之用。

一、重视阅读,材料第一

新课改下的新高考题,无论哪科,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历史学科高考题当然也不例外,材料性选择题和材料性解析题在历史试卷中所占重量更大,试卷的长度增加,数字增多,连标点符号算上达到3500字左右。加之新高考试题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注重对史料的应用、理解和考查。历史试题的以上特点,决定着必须培养学生材料的阅读能力,凸显对材料性试题的训练。

平时的课堂上,精选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细心性、分析材料的概括性、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性,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驾驭材料的能力;单元测试和模拟试题,也要加大这些类型的试题的考查。使“阅读第一,材料至上”原则真正融进平时的教、学、练、考中,使学生养成不畏惧材料性试题的心理品质,熟知做此类试题的方法和套路,做到养之有素、熟能生巧、驾驭有方。

做材料选择试题,遵循的原则是“材料第一”,材料反映出什么知识,你选择什么,否则即使说法正确你也不要选。材料主旨含义来自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来自于“部分材料”,或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的更多有递进、转折或强调之意;另一种方式来自“整体材料”,体现部分材料意思的不选,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材料解析题的考查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根据材料来概括其表现、特征、变化趋势等,主要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整合,但不要照搬照抄材料;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条件、作用或影响等,将题干设问指向、材料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做好准确的“三结合”来整理答案;第三种,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认识或感受,形成一定的结论,要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或指导作用。

二、更新观念,再认教材

目前,史学研究引入了经济数据和其他方法,使某些历史时期的历史需要转换观念,重新认识。以宋朝为例,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北宋是个局部统一的王朝,南宋是个偏安一隅的王朝,两宋在与民族政权的并立中处于劣势。有了国外研究宋朝历史新的观念和方法,使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宋朝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可以感知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仍在继续发展直至呈现繁荣,而且发展程度很高,甚至可以称得上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和“文化革命”。例如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宋朝为“黄金时代”,在《全球通史》中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三、转换视角 透析问题

历史学科在Ⅱ卷的主观题上,学生失分率高,原因在于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对问题分析的角度把握不全,学生在组织答案时,有些方面或角度根本没有考虑到。因此要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考试题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

四、熟知新史观,整合新教材

由于命题专家,基本来自高校,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前沿的史学研究新动态、新理论、新史观,他们对当前国内外盛行的新史观和新学科方法很熟悉,在命制高考题时,就会大胆地实践和运用,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历史新史观,是指唯物史观和当前史学界普遍推崇的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用新史观重新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如用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来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用文明史观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专制文明;用现代史观来认识中国近代的探索史;用生产力史观认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革命”,并做好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两者对比,找出根本性差异;用革命史观来认识中国近代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的探索和实践;用社会史观来认识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社会习俗的变革;用生态史观来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学习历史的实践中,用中外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具体为古代史是“中国影响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影响中国”,现代史是“中外相互影响”。

五、定位新高考,育人提层次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使师生发出“历史学科高考到底考什么”的肺腑感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多方面的信息和对新教材新高考的感悟,进行了系统整合,具体为:①全面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②建构起学生博古通今贯通中外的通史能力;③掌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文明的传承;④广泛占有史料,甄别、辨析史料的真伪,用正确的史观来分析历史或现实事物,形成科学的认识或结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⑤多层次、多角度、多视角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感知历史发展的趋向;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判断真伪、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指导实践,认清现实;⑧具备初步的史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及基本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只有吃透新教材的新理念,把握准确新高考考查的方向,在备考中,才能提高育人的层次和水平,在高考中,才能考出优异的历史成绩。

总之,在历史学科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与学,都要认准形势,提高认识,把握方向。在备考的高视点指引下,才会在史海中找准前进的航向,才会在新课改新高考的时代潮流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实现历史成绩的质变性突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