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作者: 林伟波

摘 要:以考试为目的的写作,脱离生活实际,力争高分的功利作文,感情虚假、套话连篇等,使作文教学效率低下,陷入困境。学生写作中或出现大量的假语、套语,千人一面,或缺乏个性,或抄袭他人作文,应付了事。作文多了的是循规蹈矩,陈腐教条,少了的是灵性,创造和真知灼见,少了对生活源泉之水的汲取。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目标,对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作文教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生活; 以人为本; 自主合作; 为情而文;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29-002

每次布置作文练习的时候,讲台下总是嘘声一片,学生讨厌,老师尴尬。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特别是参加高考时,老师更是再三强调:不是你自己很有把握的,就千万不要写那些你自认为标新立异的文章,我们的作文最好是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结束首尾呼应照应开头,阅卷的老师可没有那么多时间与你兜圈子。于是,“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法,“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踩分技巧,纷纷变成一种又一种的所谓保险秘笈,可学生们经过苦思冥想交上来的作文,框架有了,结构好了,但内容往往是一些七拼八凑、面目可憎的“无病呻吟”之作,作文的批改更被老师戏称为作文“苦”旅。

这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学生更是大不相同,老师有没有想过要关注他们的情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呢?既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于漪说到:“进行情感思维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1]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语文教育高扬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旗帜的今天,这或许能再度激起我们对作文教学的反思,也无疑给我们在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以学生为主体,为人而文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习作时情感思维的道路是否畅通,关键在于他们生活储存和知识储存底子的厚薄,还在于联想能力的强弱。[2]作文,应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主要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因为作文分值大,所以教师教、学生学都是围绕考试进行的,考试拿高分变成了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于是,作文教学中的种种怪圈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教师重“流”轻“源”,重技巧训练,忽略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学生说假话,唱高调,假积极,迷失自我,抄袭成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学生作文目标的错位,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湮灭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据资料显示,中学生喜欢写作文的仅占15%,而害怕写作文的却达到61.2%[3]。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互动,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则认为:“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以上表述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作文是表达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对此,《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课标》这一内容告诉我们: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发挥,作文教学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将作文与学生的成长融合起来,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人为本,为人而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这种理念在新课程的写作策略中一再被强化,《课标》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就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且还在以后的学段中反复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真实的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笔者曾以“流行歌曲与作文”为引子上过一节《让作文“唱”起歌来》的语文公开课,因流行歌曲的题材广泛,很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他们的情感;旋律优美,易学易记;歌词洗炼,同时又不乏妙言佳句。它给枯燥乏味的中学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亮点,深为广大中学生所青睐。我将这节公开课分为“歌名与作文题目”、“歌词与文章结构”、“歌词与作文主题”、“歌曲提升自我情感”、“歌星与作文写作素材”五个部分,学生作文时学会借鉴与引用流行歌曲中的语言精华,为作文增添色彩,起到了极好的效果。歌曲,在这里为学生作文搭建自由写作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唤回他们的青春话语权,让他们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这不仅是新课标提供给作文教学的理性尺度,更是所有面对学生作文的人的共同呼声。[4]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他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生活是源泉,写作是溪流,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他们的写作灵感才不至于枯竭,同时也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乐趣。

二、以情感为纽带,为情而文

“以人为本,为人而文”的作文教学必须采取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

(一)自主合作,积极主动作文

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积极主动构建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作文目标的错位,学生为老师作文,为家长作文,为考试作文,写作的时间、地点,立意、内容,结构、技巧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带着镣铐跳舞,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使学生勤于作文,乐于作文,就必须提倡学生自主作文,自由作文,自动作文,让学生自由选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到做人的道理。让作文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把作文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如有些老师采取了快乐作文、情境作文等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真实地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像《我的宿友》《我的喜悦》(下转第17页)

(上接第29页)《我对手机的一点意见》《我的高三之路》等,使学生写我所想,写我所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

曹雪芹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她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材料,亲自带学生融入大自然:春天去双台河领略自然风光,秋天率学生到辛集市的小河里摸鱼,冬天去郊外冰河上打雪仗;然后再确定《春到双台河》《摸鱼》《打雪仗》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写起来就水到渠成,其乐无穷了。

笔者则做过让学生捕捉生活的动情点入文的训练,学生生活在学校中,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如果没能发现身边各种各样的美,那么写作的源泉就会枯竭。法国文学家乔治·桑感慨地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捕捉“动情点”,感动“你我他”,学生既能从动情点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也能在训练中提高写作的能力。这是学生在校园中捕捉的一个镜头:

“嘻嘻……一阵清脆的小孩笑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我好奇地从阳台循着声音望了下去,扑入眼帘的是温馨的一幕:爸爸忙着清理校园的垃圾,妈妈在扫地,一个懵懂的小孩也跟着嬉闹着,一会儿跑前,一会儿跑后,一会儿拉着妈妈的衣角……开心地笑着。妈妈虽然忙着,但眼光一刻也没离开过小孩,不时地叮嘱着什么,声音里满是浓浓的爱,爸爸在一旁看着,带着笑容享受着这一刻……

有家,就有港湾,有爱,就有温馨,幸福在每个人的心里,与贫富无光……”

上述名言事实充分地说明了:生活是写作之源,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而应试、功利写作几乎关闭了学生参与生活的大门,更不用说主动关心社会人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了。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是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办法。《课标》就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心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因此,老师应当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文章中去,必须让文章最大限度人性化,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才是好作文。

参考文献:

[1]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P123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P126

[3]王晓辉,周娜,严虹焰,何平,严先元.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P165

[4]王晓辉,周娜,严虹焰,何平,严先元.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P1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