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唤醒”的价值与策略
作者: 朱绍永摘 要:第斯多惠说:“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主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教育”,即通过阅读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审美体验,唤醒学生的德性与灵魂,唤醒学生生命的成长觉悟与创造精神,让阅读滋养、丰富和建构生命。
关键词:阅读教学; 唤醒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30-002
一、阅读教学中“唤醒”的价值内涵
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1]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潜藏着丰富的“化人”内涵和育人功能。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和实现方式在于“唤醒”。
首先,唤醒阅读期待,催生主体自主解读文本的心理预期。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前拥有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期待视野),即阅读前拥有的生活体验、文化传统、审美经验及能力诸备方面;阅读是在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结构的互动中完成的;期待视野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心理基础[2]。由于阅读“期待视野”经常“潜藏于人的意识的深处”,处于“沉睡”状态,如不唤醒它,真正的解读就不可能发生。正因为如此,有经验的教师阅读课(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往往采用“激趣导入”,正是为了营造有助于催生主体自主解读文本心理预期的阅读氛围,唤醒学生发自内心的阅读期待。
其次,唤醒审美体验,促使主体建构语言形象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唤醒了美好的人性和情感,才能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记叙文的形象性、感召力,议论文的理性美、说服力,说明文的客观性、科学美,都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给读者以心灵的感动。例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受作者的孝敬之美,唤起他们对老人的尊敬和热爱的情感;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要引导学生在对诗句的诵读中,体悟诗人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大爱情怀,以唤醒、激发他们的善性和爱心;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要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充溢着的那种感动心灵的父子之情,从而唤起他们对亲情的向慕和践行,等等。所谓“纸上只言片语,心里风云雷动”,就是说要唤起内心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创造,才能生成理解、欣赏和语感能力,引发对人性美、灵魂美的感悟。
再次,唤醒心灵觉悟,实现主体自主激励阅读的内化需求。无论什么有价值的知识或教学要求,如果没有唤起主体内在的语文学习需求与欲望,真正的学习都不可能发生。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唤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他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最终实现“教为了不需要教”。因为“语文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刺激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加工过程”[3],因而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心灵觉悟,营造有利于实现其自主激励阅读内化需求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意义还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与其创造性、德性有着内在的关联,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性的精华。因为“唤醒能够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所以阅读教学要特别唤起学生“内在性的觉醒”。
二、阅读教学中“唤醒”的实施策略
苏格拉底说“唤醒个体的潜在力,促使其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踏上一段唤醒心灵体验的精神之旅。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不断唤醒、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品味文本和陶冶文本。
1.精心设计“问题”,唤起阅读渴望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人心灵不断地被唤醒的过程。教师可精心设疑,或设计一连串的、步步深入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以渴求的心态去阅读文本,从而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有位教师教《七根火柴》,导入新课时,故意设疑:“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于是引起学生的疑问:“老师你讲得不对,题目是七根火柴,您怎么讲成六根火柴呢?”由此,学生产生了急于阅读课文弄清“疑问”的心理渴望。
2.引导深度解读,唤醒审美感悟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读、思、悟,通过欣赏、品味,触动心灵,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更好地内化语文营养,建构精神世界。如有感情的朗读、真切的品咂,往往是建构“内心世界”和生成语感的“此在”(即主体精神建构和语感生成的机缘和样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4]。对此,朱光潜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他说:“朗读时的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脸热血都沸腾起来了……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 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感慨,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5]
3.尝试自问策略,促使自主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认识、考察、判断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促进其对文本的记忆、理解,促进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优化,还能有效促进学习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生成。自我监控(反思)可采用自问策略,其做法是:我今天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我是怎么学习的——我学得效果怎样——怎样学效果会更好?即以具体问题为依凭,引导学生对照问题,逐一回忆、检查、分析与评价。
4.设置警示话语,召唤心灵“悦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语能唤醒人的潜意识。古人所设座右铭意义即在于唤醒、召唤、激发主动、自主成长。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等名言,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等名言,能引发学生对读书方法的省思;“我读书,我受益”,“我能行”,“我能成功”等话语,能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摘抄一些名言警句,一则加深文本理解,养成“悦读”习惯;二则借以自我激励,提升精神境界。
总之,“唤醒”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尝试“唤醒”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悦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58
[2]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42
[3]彭聃龄,谭力海.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1
[4]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7.
[5]朱光潜.艺术杂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