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课堂上找回我们回家的路

作者: 郭福劲

摘 要: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渐渐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光顾着给学生传授答题技巧,而忽略了文字蕴含的思想内涵,这点在文言文课堂上尤为突出。这样,我们不仅迷失了教学的方向,还失去了学生。其实在文言文里面,不失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眼中既要看见“文言”,还要看见“文”,更要用人文精神去感染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文言文课堂上,找回语文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迷失方向; 文言文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32-002

2004年,特级教师韩军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他认为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是文言教育造就了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白话大师。他主张在当今语境中重视文言教育。

一、文言文课堂的现状

今天的文言文课堂,形式大多以记忆与串解为主,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落实在诗文的背诵默写上,以及对文言常用词汇义项的用法上,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样的课堂既没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与白话之间的渊源及其生命力,也没能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些美诗美文所蕴含的人文魅力。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今天的文言文课堂,我们只见“文言”不见“文”,难怪学生对文言既厌恶又惧怕。

造成今天文言教育的状况主要是教师犯了以下的错误:眼里只见考点,不见文本,一味强调接受;眼里只见教师,不见学生,一味强调灌输。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使我们既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又失去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人文美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它们不仅有灵动的语言,整齐的句式,动人的情感,而且不乏人文精神的要素。在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爱的超然个性,还有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泊名利的情怀,当然还有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诚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最高理想,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那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无论是山水游记,还是碑铭表记;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朝散曲,都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充满思辨哲理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我们流连其间,无不心神俱醉,不知返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学生领入这种境界当中,让他们感受到作品散发的人文魅力,无疑能将他们的兴趣带回文言文的课堂中,更对他们的思想发展及人格塑造大有益处。

三、上出文言文的人文味

韩军老师说:“其实我所说的‘人文精神’教育,大体分成两种—— 一是‘能指’的,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即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笔形、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等;一是‘所指’的,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母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这才是真正的人文!”

如何上出文言文的人文味,针对前面提到文言文课堂的现状,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1.眼中有教材,重文字

韩军认为:良好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会令人情感细腻,儒雅聪敏,文质彬彬,气质高雅。

这里讲的文字,不是与文本割裂的单独的汉字,而是“‘人文精神’教育”所提到的“能指”的内容,它指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语言,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而从语言特色来看,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字的神韵。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同样的问题,面对不同人,句式语气却不一样。从倒装句到一般疑问句,从使用口语“我”到使用书面语“吾”,从特别突出“城北”到删去了这个定语,可看出邹忌与这几个人的关系是从亲到疏的,他对自己比徐公美这点也是从自信到没有把握的。教师只有在授课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才可发现人物内心微妙的心理变化,更可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2.眼中有学生,重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有限的文言知识中。因此,文言文教学还须对学生予以充分关注,无论何种教学法,都要首先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发掘文言文的美点,让学生主动学习。

2.1诵读法——从诵读中品味语言美、音乐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关键的方法,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文言文大多短而精,语言大都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体味人物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2联系法——内引外联,增强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语言,它在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古今关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也有利于他们拓展视野,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于个别的文言词汇义项,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记不住,如果教师能将生活语言与这些文言词汇的义项联系起来,这样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例如《伤仲永》中“泯然众人矣”的“泯然”,学生往往记不住它的意思,可联系成语“童心未泯”中的“泯”来启发他们,这样,学生要记住“泯”就是“消失”的意思就容易多了。用这样的古今联系法来学习文言,学生会感觉文言不再遥远。

不光学习文言词汇的义项可古今相联系,理解人物的精神品格也可与今人相联系。一个老师在讲《出师表》这课时,遇上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刚去世,课堂上该老师启发学生联系钱老当年的选择来理解诸葛亮:一边是美国优厚的生活和科研条件,一边是百废待兴的祖国,钱老毅然决定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报效国家。钱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为小,为祖国的二弹一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这也是一个集智慧与忠诚于一身的伟人啊。这么一联系,使得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学生不再感觉他是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的古人,而是被他的忠诚所感动。这时听他们再读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你会发现语气中多了份敬重。

同样,李白、司马迁、苏轼等先贤,他们以文言构筑的诗文,也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

2.3整合比较法——知识在求同求异中巩固升华。巴班斯基说:“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在文言文复习课中运用整合比较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一次梳理,更能让他们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为教师节省不少课时,可谓一石三鸟。

整合的角度可以多样化。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文言词汇义项的整合,例如整理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字和古今异义字等。其实除了对文言知识可以整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文体、题材或写作手法进行整合。

同样是进谏类文章,《出师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风格和结局完全不同,前者用的是直谏法,后者用的是讽谏法;前者以情动人,后者用生活小事进行类比启发;前者因刘禅昏庸收效甚微,后者则获得“战胜于朝廷”的全面胜利。如果再做深入探究还可挖掘更多的思想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中学教材里,可根据教材内容整合为治国、理想篇,山水篇,生活情趣、民间艺术篇,生活哲理、处事为人篇,读书学习篇和寓言神话篇等;也可根据文体整合为人物传记类、书信类、说明文类、“记”和“说”(讽刺、建议、劝谏)等。教材是旧的,上课的形式是新的,在整合比较中让学生求同求异,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哪怕是复习课,也给学生翻出新意,让学生感觉语文课是这样的丰富多彩,既让学生热情高涨,又学有所得。

2.4巧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怎样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如小说课堂般活跃起来,勿让文言覆盖其“文彩”很重要。此处说的“文彩”,是指蕴含在美文中的人文精神所焕发的光彩,也是“‘人文精神’教育”所说的“所指”的内容。巧设题,就是让学生透过“文言”发现“文”的有效方法,因为巧妙的题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挖掘其人文魅力。

省实中学楚云老师在她的“任是流水也有情”的课堂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将《小石潭记》的第二段删去,换成《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有了这样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对这两课的理解绝不会停留在表层意思上。

又如前文提到的《出师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整合复习,教师在比较两者的劝谏方法后可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诸葛亮和邹忌的进谏方法能互换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学生结合进谏者的身份、进谏者与被进谏者之间的关系及当时的形势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小小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让学生明白说话的技巧,让他们感悟到能把话说好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更让他们对这两位有勇有谋更有爱国心的贤臣充满敬佩之情。

语文的教学活动,应自始至终贯穿人文精神,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这点,也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

2.5互动式教学法——形式多样,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也重在活用,文言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联系,注重有效的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学习完《陋室铭》,可向学生展示几篇仿写《陋室铭》的文章,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每个人结合自己关注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相应的改写,通过这种训练方式,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写作,一举两得。

除此以外,还可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将积累的古诗文运用其中,以增添文采。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

怎样的教育升华了怎样的人生,怎样的阅读滋养怎样的文化素质。要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的状况,有赖于教师课上关注学生的需求及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既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并运用它。隔断血脉,远离根系,是今天语文教育失血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迷失方向,错失学生的主要原因,让我们从文言文课堂上找回语文教育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