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作者: 张亚娟摘 要:阅读是个性化的,教师必须充分重视阅读的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34-00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主动性、社会性、自主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发展社会适应性,这就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个性化阅读是情感意识养成过程,这一过程更多借助主体的体验、感悟和意义构建来完成。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应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对个性化阅读的特征、实践策略作以下探讨。
一、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个性化阅读不是新鲜名词,不是任意加冕于阅读及其教学过程的桂冠。既然是“个性化”,它就有与共性相对的自我标志,这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性别,孩子阅读兴趣趋向的个性化
男生与女生阅读兴趣不一致,欣赏品位亦不相同。在讲课中我就发现,在讲《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时,男孩子很兴奋,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这一天我们班的男孩子的口头禅就是“我是男子汉”。我做了一次统计,我们班喜欢《红楼梦》的女生占了班级人数的68.3%,喜欢《三国演义》的男生占了班级人数的73.2%。男女学生性别的差异使他们的阅读兴趣趋向个性化。
2.不同家庭背景,孩子阅读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自身的素质影响孩子阅读的效果,学历偏低的家长由于知识水平的制约,难以选择适宜孩子的阅读材料,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及榜样作用,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教育漠然置之,致使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如读《柳叶儿》这篇文章,有的学生读完后能感受里面饥荒岁月人们的疾苦生活,有的学生读完后学会了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有的学生只是认识了本文的生字词。
3.不同年龄,孩子阅读感悟能力的个性化
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是经过作者“再创造”以后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既然是经过作者加工创造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那就不是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了,其中就渗透进了文本作者个人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由此可见,课文的内容所反映的意义就大大地突破了社会生活本来的意义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只能根据教育目标和自己的理解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有时呈现阅读成人化的倾向,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除尊重文本作者和教师的理解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经历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因此,课堂就出现了对内容理解的多元化现象,这种多元化,正是个性化阅读在阅读内容理解上的反映。
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策略
1.潜入语言的丛林,感受文体的魅力
宋代朱熹曾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一语道破了读书特别是咏诵文章的奥妙。
语文教学实践中,虽然男、女同学性别不同,但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广泛阅读功不可没,而阅读须用功,涵咏兴味长;课堂内外博览群书之时注重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感悟。
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初步感知语言材料,直觉大意。提倡让学生画一画语言符号,自由地画出他们的初感点,以唤起他们脑海中的形象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初读感受,画出“一座山城,环城的山,山上的矮松,树尖上的一髻儿白花……”。也可让学生画“_____”,作“△△”符号、加点等,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理解,捕捉“感点”,形成直感。
笔者认为,男、女同学虽然性别不同,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对生活的感悟都是一样的。
2.培养语境意识,领会语言特性
针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广泛联系,合理想象,准确、深刻地领会语言的特性。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为了让学生品味精炼的语言,更好地领会诗人是怎样精心锤炼语言的,可通过换门改装:如把“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改成“在那缥缈的空中”,把“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和“定然在天街闲游”中的“来往”、“闲游”互换比较,发现“我想”表明下面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想象。在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做一名导游,把我们凡间的客人带到天上的街市去旅游,你将如何介绍这天上的街市?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自己的语感,准确地传达出自己感受和理解。
3.拓展思维空间,体会文章情感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要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是弘扬人文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可巧抓悬念。
如学习《背影》中写父亲送儿子上车有许多话说,为何偏偏只选四句?从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朴实而真挚的感情,体会父子情深的人性美。如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除指导学生读“提示”“内引”外,还可“外联”,通过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及郑振铎的同题文章,让学生体会“亡了国就要当奴隶”的悲愤之情,并把握住含蓄、低沉、悲凉、激情的基调,通过读感受爱国情,通过读抒发爱国之志。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基础之后,就能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空,广泛涉猎,积累语言,从而提高语文素质,体会文体情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阅读的作用。注重对学生个性教育,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练功”,悟品味语言之妙,得历练语感之髓,展弘扬人文之志,将学生置于读书的主人翁地位,必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