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中的运用

作者: 李凤莲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作者理性的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进行情境教学,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小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35-0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

情境教学法又称陶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法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并在情境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法的操作运用

1.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学生兴趣之火,使他们有一种向往的意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历史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的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讲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一框题《工业革命》,借助多媒体,我特意创设以下情境:18世纪的英国,一天早上,杰克(一位手工工场的工场主)躺在床上愁眉不展,重重的黑眼圈,窗外隔壁工厂机器的轰鸣声更让他烦躁不安:手工纺出的纱销售不畅,工人的工资难以发放,工场濒临倒闭。可是祖传的家业不能毁在自己手中,于是他痛下决心,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变他的工场为工厂。根据这一情境,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杰克,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你得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此问题做铺垫,当这一问题解决时,又顺理成章的带出第二个问题:“英国是如何具备这些条件的?”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显然,学生学习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能否收到最佳效果,下面一步是重要的一环。

2.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民主讨论,体验快乐,增强信心

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维持者,自己也要进入角色,并且还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学机制,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同教师自己的情感发展同步进行,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经常给学生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告诉他“你能行”。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应是诚恳的指点,而不是讽刺、挖苦。例如,我在讲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新课结束后,教材上有自我测评部分:材料阅读与思考《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让同学们阅读文字并结合图来回答问题。文字部分同学们容易理解,但《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图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同学们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平常不怎么爱发言的、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一个同学站了起来: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上来看,哥伦布他们代表的是先进的文明,印第安人代表的是落后野蛮的文明。他的话刚落音,同学们哄堂大笑,从图上我们看到的是:印第安人几乎是裸体,同学们的笑声似乎有理由,在大家的哄笑中他羞涩的低下了头,这时我马上严肃的、用十分敬重的口吻说:“很好!一,你打破了僵局。二,你的分析不拘一格,敢说自己想的,你很棒,请坐!”同学们似乎得到了鼓励,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纷纷举手发言。

3.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容易身临其境

紧承上面案例,我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就在大家纷纷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列下来时,我又提出问题了:假如你是哥伦布的贴身随从,就是哥伦布身后右边那个,当你踏上北美土地,你最想做什么吗?你会遇到哪些障碍?你的想法会实现吗?同学们马上把目光又投到课本插图上来,片刻寂静后,同学们又要大显身手了,一番讨论后: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语言不通,需要翻译;梦断他乡等等观点凸现出来,该课课后的自我测评部分的问题也解决了,并且还有了意外收获:竖起十字架不仅意味着对该土地的征服,而且还宣告耶稣的主权。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好学的气氛,激发学生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总结转化,回归教材

情境教学法的使用,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放开的,学生自由讨论,往往易放难收,再加上有些问题可以保持答案的多样性,所以,我们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做到有放也得有收。即在学生自由讨论、纷纷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要处理的知识点,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把知识点落实到课本上,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

总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情境教学法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学进去,讲出来,使历史课鲜活起来!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志恒,高岩.教育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8

[3]高中历史必修二,201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