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器材应用的递进式思考

作者: 李祥

摘 要:科学器材的开发,使教学仪器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科学器材的常规方法进行改进、多元探究进行组合、创新求异进行开发这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

关键词:科学器材; 应用研究; 递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64-001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欠缺,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结果就是耗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长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因此,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典型、合适、丰富、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一、从科学器材的常规方法上进行改进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如玻璃教具、木质教具、模型教具等。通过改进现有不完美的仪器设备,包括从形态、结构、工艺、功能等方面改进。我们用找“功能缺陷”的方法,进行有效制作。

例如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关于摆的研究,一直是科学探究中的难点,原因有三:1.每次悬挂摆锤,学生都要消耗较多的时间。2.研究摆线的长度问题,每次换线,要么摆线的长度比例有偏差,要么就是系线不稳定。3.由于系线的角度问题,摆的过程中摆线摇摆不稳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这些问题不解决,所研究得出的数据就会有误差,影响学生的知识判断。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进行器材的改进,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固定一长木棒,标记的A与B是摆绳改变时的参考标记。然后,置一铁夹,只需在木棒上左右移动,就可以方便的改变摆绳的长度,避免了反复打结的低效操作。在木棒的一端打上一个小孔,刚刚好可以让棉线在其中自由穿过。避免小孔太大的话让棉线在孔内来回晃动,而对摆绳实际长度产生影响。

通过改进,连接装置变成挂钩,大大提高在改变摆锤重量和摆线长度时速度,从而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解决了课堂时间紧张的问题。

二、从科学器材的多元探究进行组合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自制教具要充分考虑到是否适合学生的课内外探究。如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中制作小车。因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时制作的小赛车,很多学生都想到利用电力使螺旋桨旋转,产生推力让小车前进。

螺旋桨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拉力,牵拉小车向前行驶。螺旋桨是怎样产生拉力的呢?教师自制相关教具,螺旋桨旋转时,桨叶不断把大量空气(推进介质)向后推去,在桨叶上产生一向前的力,即推进力。如果改变桨叶的角度方向,会不会把推进力转变为反推力呢?通过自制小车的设计,使学生理解螺旋桨正反桨的不同会产生不同方向的牵引力,学生研究得津津有味。

一辆小车就解决一个问题吗?显然未能充分利用器材,有浪费材料之嫌,为什么不再挖掘一下科学知识呢?教师提出一个设想,如果改变电机的电极接口,又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电机电极接口互换来解决小车的前进、后退,以及电极改变引起马达转动方向的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动手体验,增强趣味性。

经过学生的反复测试,组装,很多小组制作了四辆外观一致的电动小车,乍看没有区别,只有启动才会发现其中奥妙,这是一种创新的想法,集操作性、连续性、保存性于一体。通过让学生开动小车来加深学生对推进力的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加了趣味性,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让学生感知空气动力学、机械学的奇异世界。

三、从科学器材的创新求异进行开发

科学器材要不断有新创意,可以说它是科学器材开发的灵魂。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环节的缺陷和不足,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热是怎样传递的》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很多学生向我抱怨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和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航海船模里的润滑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学生制作船模,在马达和转轴舱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转轴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到科技室拿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这只是器材的妙用,能更进一步吗?非常巧!学校正好引进了一套温度传感器,如果在铁丝的几点上连接好温度传感器,把温度数据显示在电脑上,又可避免火柴、润滑油等诸多琐屑的组装,课堂效果不是更好吗?再次改进,效果奇佳,数字化的教学凸显科技特色。

再思考,既然称为数字化教学,就要尽可能体现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求创新,显发展,能不能在原有探究基础上更合理,更符合教学的需求呢?设计一个方法替代酒精灯这一明火的器材,使用低电压的电热夹,固定在铁丝的一点,通电后,电热夹的温度通过铁丝延伸,再利用固定在铁丝上的几个传感器接口,把温度变化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学生通过数据的折线图,清楚地了解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掌握了热传递的方向,从研究效果、实验安全、教学思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原本耗时较多,材料繁琐的诸多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学生只有对材料加以观察、操作和思考,才能形成合理的科学概念,产生正确的科学认知,感悟科学精神,而教师针对科学器材的开发,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教学材料,利用递进式的思考提升有限的器材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提供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研究前景大为可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