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齐心,礼仪教育当倡行

作者: 古伟荣

摘 要: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礼仪教育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几千年来最受重视的一条道德规范。

关键词:礼仪教育; 学习“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77-001

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智力开发,而是要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

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薄弱,产生的原因多样,如在平常的德育教育中,内容脱离儿童的实际,口号式的东西太多,抽象的道理多,基础性的教育太少等。因此,这一代的少年儿童中不少出现了诸如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缺陷。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平常应该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教会学生做人。

一、学习“规范”,让“规范”深入人心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规范”。为此我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制定一系列的文明礼仪规范,并把文明礼仪规范编成浅显易懂的,好听好记的儿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三字歌》,把“上学、上课、下课、放学、待人、就餐”等内容融入其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使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环节都学有榜样,行有规范。本学期每天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朗读,背诵,深入的学习。我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都基本懂得了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使“规范”深入人心。另外,我班每周还会利用班会、队会、品德课的时间,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分重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学习教育,使 “学规范”更细致,更深入。

二、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运用“规范”待人接物,我班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训练。把握时机,分阶段选择切合小学生实际,抓住学生中普遍欠缺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并从规范礼仪的角度加以强化。例如,我班在开学初,继续抓好学生的问好情况和检查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情况,要求学生做到“见老师,先问好,分别时,说再见”;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以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帮助别人为重点,举行“热心助人我最棒,齐来争当热心助人小天使”的一系列活动;五月份,借着母亲节的到来,提出“向妈妈献一份孝心”的要求。针对学生午餐浪费现象,进行了进餐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进一步。这样,通过循序渐进与强化相结合,帮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熟知到熟练,从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三、充分发挥中队作用,把规范礼仪教育渗透到少先队活动中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少先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育渠道。通过开展队员们喜闻乐见的少先队活动,点面结合,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班中队为配合规范礼仪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展了“读经典,背经典,学经典”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背诵《弟子规》《孝经》等,在认识上、情感上、思想上、行为上得到统一。

当然,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我中队围绕大队部提出的活动中心,通过讨论、表演、评析等形式的自我教育,达到规范礼仪教育的目的。

四、争当文明礼仪示范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竞争风气

本学期,我班配合学校的活动要求,每周选出一些“文明礼仪示范生”。“文明礼仪示范生”的争当,必须是按照一些要求,通过自荐、班级核实、本班中队部批的程序。学生“自荐”,其实是给每个学生改正缺点,努力上进的一个机会,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当上“文明礼仪示范生”。在“争当”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文明守纪,主动养成文明习惯。不管这个学生最后当没当上“文明礼仪示范生”,在“争当”的过程中,他或多或少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另外,当上了“文明礼仪示范生”,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有撤消的可能性,因此这样既强化了文明小卫士们的文明言行,又监督、纠正、制止了不文明行为,在班级、学校形成人人争当文明礼仪示范生的良好风气。

五、家校“联网”、内外结合,优化育人环境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联网”,内外结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目前,因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庞爱和过分保护,忽视对孩子生活的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促使孩子坐享其成,甚至导致孩子养成任性,娇纵等恶习,给实施礼仪教育带来一些难题,大大降低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为此,平时我们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结合起来。

我们正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如果中小学礼仪教育长期缺席和滞后,带给未来社会的隐患绝不容小觑。因此,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中,学校更应注重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社交礼仪知识作为学生必备的素质,与学生智力开发同等重要的观点,科学、系统地进行社交礼仪的教育,让文明的种子及早生根、发芽,强化学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