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朗读

作者: 郑晓克

摘 要:朗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几千年母语教学的精髓,“以读为本”一直倍受推崇。古人更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如今,朗读教学更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因此,“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

关键词:小学教学; 普通话;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0-001

我国自先秦到清代都非常重视朗读,曾国藩在《家训·字谕纪泽》中写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承载着更多的使命:既是巩固识字的实践园,理解课文的纽带,也是语言熏陶的浸润场,激发情感的加油站,更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平台。但是在课堂上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

1.读书姿势不正确。主要受幼儿时期不良习惯的影响,再加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的读书姿势大多不正确。大部分学生是把书平放在桌上读,有的是把书拿到眼皮底下读。

2.朗读的时间不足。主要是课堂上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朗读的时间只有5、6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

3.唱读现象严重。一年级学生识字少,经常会一字一顿,拖腔拿调地唱读。这样的朗读像老牛拉破车似的,不仅不悦耳,而且根本没法表达感情。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读的形式单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在做,但是对于朗读教学我们的目的性不强。教师的朗读教学的形式还是停留在要么齐读、要么散读、要么单个读。这样的朗读形式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出现的。长时间的单一形式的朗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引起厌倦的情绪。这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5.教师对于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或“把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忽视了语句本身所蕴含的感情。

透过以上现象,我认为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必须重视朗读习惯的起步教学。结合课堂实践及借鉴名师的先进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

1.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

正确的读书姿势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外显形式。一年级学生首先应该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只有这样,学生的身体健康才能得到保证,读的作用才会充分体现,也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读书学习打下好的基础。我用图示法、示范法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模仿,使学生明白了读书姿势不正确,不仅不美观,而且会变成“小四眼”、“小驼背”,于是从心理上认同了这一学习要求。

接着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巩固读书姿势。如“儿歌法”,把读书姿势方法编成歌谣让学生记;又如榜样法,对一节课中读书姿势保持得好的同学授予“读书标兵”的称号,并奖励小星星;又如“言语激励法”,“XX同学读书的姿势真漂亮,背挺得直直的,老师很喜欢哦!”“XX同学读完了书就把书轻轻放下,小眼睛正有神地看着老师呢!学习习惯真好!”用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2.还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每节课,我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或是让学生听我范读,在听中模仿,并有所感悟;或是学生自由朗读,或是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不管用什么方式读,每节课我都至少留给学生15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读书。

3.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针对学生唱读现象严重的问题,经过实践,我觉得以下方法纠正颇为有用。首先我坚持范读。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弱,他们朗读能力的习得主要靠模仿。范读是最省时,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老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适时地范读,以便把正朗读的方向。其次,我教学生把词语连起来读,一般词语读起来都要稍微快一点,这样避免了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崩出来,读起来更通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减少齐读的次数,因为反复齐读一来会抑制学生朗读的兴趣,二来集体读容易相互牵制,不自觉地随大流,使“唱读”有了栖身的土壤。应多提倡多种形式的、富有个性的读。

4.明确读书目的,采用多种读书方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明确学生每次读书所要完成的目标,如初读课文时,对学生说:“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想想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但切记,一次读书不能对学生提太多的要求。另外,读书形式要丰富多彩。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持久性差。因此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读更应讲究趣味,使朗读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配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也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男女赛读、分小组读、齐读、轮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时机灵活把握,注意多种形式的穿插,让学生时时保持新鲜感。

5.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的朗读指导如果太单调、浮于表面,那么学生的朗读势必也会单调且生硬,读不出课文的真正内蕴,对课文也不会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除了要有教师的指导,而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课文读好来说更为重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作者很高兴,那我们就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如果作者伤心,就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如果很惊讶,就要读出吃惊的语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来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总之,一年级学生的朗读习惯培养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老师们,让我们把“良好的朗读习惯”这一笔财富送给一年级学生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