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 延伸课外
作者: 张晓芳摘 要:新课改下的劳动与技术教学提倡不能把学生封在教室里、锁在教材中,用一套教材、一种教学模式把学生搞定、套牢。我们必须学会树立“生活即课堂”的教育观点,将学生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冲破“教室的四壁”,冲破“教材的束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充满实效,充满创造性。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教材; 课外; 开发;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92-002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四十分钟的课堂教会学生的东西很有限,而老师手中的教材也只有一本。学生作为一个会思考的个体,已经不满足于这一点点的知识养分了,因而今天的教学再不能只守着一堂课、一本教材了。寻找适合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需求的内容,是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可以对教材进行课外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
现行的省编劳技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手工制作、编织类、四小制作、种植、家政类这五大领域内容。就教材而教,这是远远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向外扩张,让学生了解教材和课堂以外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正如《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启蒙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因而作为老师要学会在教材和课堂以外给学生进行各种延伸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领略到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学会各种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快乐生活。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劳有所学,劳有所乐。
一、课堂延伸——“劳”有所教
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现代社会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于是,为孩子报了兴趣班,还报培训班。确实我们看到了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往往这些孩子连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掌握。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包办代替,直接表现出孩子的自理能力及劳动品质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整理书包,不会系鞋带……这些能力不发展,严重重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必定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此时高分低能儿就会应运而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孩子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使挣扎于茫茫题海中的学生不再失去原本可以用来实践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
《整理房间》这一内容安排在劳技教材三上年级,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更应当从小掌握本领。我们结合校本课程,开展对一年级的孩子生活自理的培养。如系红领巾、整理书包、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虽然在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中就有涉及。但如果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就教材而教教材,末能激发起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我们通过课堂上开辟八个主题的实践训练,主要有:红领巾飘起来、小小书包我会整理、给袜子洗洗脸、漂亮衣服我来搭、我的环保小搭档、我的鞋带我来系、我会扎花辫、折衣有法。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然后再把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分解成大大小小不同的训练点,落实到家庭中,把教学后的内容通过布置作业日行一善加以巩固训练。由于一年级孩子爱玩好玩是天性,结合游戏,举行“我自理,我快乐”生活劳动技能PK赛。以活动PK的形式来检测学习劳动成果,既有意义又有趣。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生活技能并不成正比,一些在父母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他们很会学习,可就是在这一方面缺少机会锻炼。还有一些我们口中的中下生,甚至是学困生,他们在这一方面却表现出比优等生更强的技能。相信在这一方面也为这些孩子赢得自信,收获快乐。
因此在平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会孩子学习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我认为教会孩子劳动同样也很重要。“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我认为是阅读、实践加劳动”。而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就是给了孩子们变聪明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提供给孩子们实践和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动脑,小组合作,共同参与,在快乐的游戏式的学习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延伸——“劳”有所得
现行的家庭教育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由于父母时常在耳旁重复一句话:孩子,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别的什么你都不用做。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除去学习别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因此,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劳动有什么意义,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也不能真正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我们说这一门课程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如果没有付诸行动,那就等于纸上谈兵。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认为在劳动与技术这一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积极的参与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给学生做出表率。例如我们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内所学课外实践的好机会。我们虽地处农村,但其实大部分都已是失去土地农民的子女。家里早已没有了一分三亩地。因此,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分不清小麦和葱,认不得各种蔬菜,已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们吃着冬瓜,却从末看见过冬瓜是长在枝上,还是挂在地上;他们吃着茄子,却从末看到过茄子开紫花结紫果。给孩子这样一个实践基地,让他们把课堂所学在这里实践,从中寻找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意义,收获劳动的成果。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就在校园里开辟了五个园区:花草生态园,开展对校园内各种花草的鉴别、欣赏,了解其生长特点,植物特性,名称种类,给校园内的花草进行简介、挂标签、设计标语、认养等活动。开展“我是凤仙王”种花比赛,播种、浇水,期盼谁开出第一朵。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加激发了孩子的劳动参与热情和劳动的持久力。蔬菜生态园,在校园里认领一块蔬菜基地,种植一种蔬菜(青菜、芹菜、番茄、蚕豆……)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班蔬菜进行从泥土的翻松、种子或秧苗的选择、种植、浇水、施肥,看护。这样的一个参与性劳动,当孩子们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那种快乐和兴奋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昆虫生态园,采集好小昆虫(蝉、蚂蚁、蚯蚓、蜗牛、蜻蜓、蝴蝶……),通过老师讲解此昆虫的结构、特性、生长环境,如何观察,讲解如何制作标本,标本的欣赏等。然后分小组组织观察实践,到大自然中,走进虫虫王国,一起探究奥秘。小动物生态园,让孩子们养一养(小金鱼、小兔、小乌龟、小羊、小鸟……),从而培养孩子养殖小动物的兴趣,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提高养殖成功率,更培养了孩子们的一种责任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认为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欢上劳动,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去,而不是父母或是老师让他们干。如果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们要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困难。教育他们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继续前行,就会走向成功。如果他们能够解决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欢上劳动。只有爱上劳动,才能主动去参与劳动,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形成一种习惯。
三、教材延伸——“劳”有所思
学习不能仅仅只依托《劳动与技术》这一本教材,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孩子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寻找适合学生、迎合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教育资源,把这一些充实到我们现有的教材中。使他们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快乐,还时常能保持课程教材的新鲜感。
如学校开设的衣食住行四大类的生活社团也是学生习得新技能的好去处。通过采用班级轮训的方式和走班教学的两种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四上教材中有一课《面包房里的劳动》。学校就为孩子们在校园里开了一个面包房。这个学期开设的烘焙课程更是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在快乐地玩转面粉的同时,学到了不少的烘焙知识。学生们分享自己实践后的劳动成果,有的则带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劳动果实,从中体会到了无比的快乐。再如住系列生活社团,教材中对构建、拼装这类的内容也有很多的涉及。学生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和延伸。首先从了解居室文化习俗,观赏房间设计图片,再到学会构建自己的房间;然后让学生收集各种类型,不同材料建造的房子资料,建构“房间”的概念,设计我的房间;最后利用各种材料建造各种类型的房间模型。(如:纸箱,纸盒,包装纸,橡皮泥,泡沫、木材、废弃饮料罐等)阶段性展示劳动成果。
在现有教材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根据1-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以《劳动与技术》这一教材为主线,研究生成1-6年级的劳动与技术教材外的校本教材。分版块分主题,按年段设定了“衣”、“食””、“住”、“行”、“环保”、“感恩”六大系列,编写教材。
四、社会延伸——“劳”有所获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封闭的校园和课堂中解放出来,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生活大海,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
通过布置日行一善的家庭作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劳动,从而体会劳动的价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再麻烦父母:整理房间、洗衣……有的学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如拖地、洗碗筷……有的学会学校的“家务活”抢着做;有的当起了家里小主人,买菜烧菜样样拿手。有的当起小区的环卫小工人,照看和养护小区的花花草草,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得到了同伴、家人、老师、社会上其他人的认可,都从不同的劳动中体会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劳动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这真是劳动所释放的魅力所在。
现如今,正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我们小学的劳动与技术课在一周一课时还末能保证的前提下,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更应该努力寻找这一课程有效开发和实施的新途径。所以,我们教师更要做好以教材为本,找准课外延伸的衔接口,选取适当的孩子们喜欢的延伸材料,有效整合学校与家庭的劳动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从教材和教室的约束中走出来,才能拥有一方自由翱翔的实践天地,也方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自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