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

作者: 曹铱宸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更加凸显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对幼儿数学认知的重要意义。《指南》将“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作为首要的前提性和方向性目标。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脱离实际的机械学习和训练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怎样教好数学,找寻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在做中学、生活中学和游戏中乐于学习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18-001

一、做一做,提供操作机会

材料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载体。幼儿学数学,手中有操作材料摆弄,边做边操作,能很好地发挥其对活动的支撑作用。

1.幼儿园数学材料的特征

幼儿园数学材料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和结构性。前者是指材料与实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后者是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材料的特征决定操作的方法,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加深理解抽象的概念,可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发挥自身在活动中的价值。例如在教大班幼儿学习数的分成时,我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些雪花片积木,请幼儿自主探索数的分成。久而久之,他们拿到雪花片积木,便自己开始学习分成了,细心的幼儿会一个不落地操作出各种分法。幼儿借助实际操作(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比起教师讲、幼儿看的“填压式”教学要好多了。

2.幼儿园数学材料的层次

在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对操作材料的需求。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产生认知冲突,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对于幼儿园数学材料的提供层次,教师应注意在幼儿可共同使用的基础上,提供层次丰富、幼儿可自主选择的材料。这种材料提供方式兼顾了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扩展了幼儿选择的空间。例如在大班数学《小小建筑师》活动中,我既为幼儿提供了3个建筑基地的场景以及一定数量的正方体积木,又提供了多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图纸让幼儿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幼儿通过积极的富有创意的自主操作,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选择和投放恰当的、具有层次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将空间概念渗透在实际操作中,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看一看,挖掘生活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着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各种数学信息。幼儿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最为直观形象的,是深受幼儿喜欢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早就开始按照大小、颜色、形状、空间位置和其他特征来区分物体,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结构与秩序。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在我们大一班教室的墙面上,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亲手制作的活动钟面,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是他们自己调整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有幼儿精心布置的小卡车,他们可以自由的玩、自由的摆。三五成群,指指看看,说说讲讲,学习了序数,正数和倒数等。

在生活中,幼儿的发现是无限的:车轮是圆的,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上下楼梯时数一数阶梯,进餐时将碗和勺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

让幼儿学数学,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或对幼儿进行强制性、机械式的教育,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在日常生活中多看、细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点,这样的参与就是通过在实践中改变理解的过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中,以直观形象的思维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玩一玩,创设游戏情境

在孩子们的游戏环境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数学,耳聆听数学,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在大班年级组,每年我们都会开展“三·八”节庆祝活动,这是一个妈妈、阿姨、奶奶们共同的节日。活动中,我们在考虑到增进孩子们对自己家人的关爱之情的同时,从情感上进行激发与引导,创设了一个贴近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场景——到超市为妈妈们买礼物的活动。平时,孩子们常常会跟随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去超市选购生活用品或自己喜欢的食物等。本次活动,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他们最为熟悉的游戏情境,请每一个孩子为自己的家人买礼物。“10元钱能买什么?”孩子们可是十足动了一番脑筋,既不多买,也不少买。在活动中,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次数学活动,而是一次游戏,一次轻松、好玩的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为家人买东西的同时,还认真地考虑到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要:最喜欢吃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

让数学活动游戏情境化,即幼儿能将学到的相关数学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这是“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根本体现。和谐、有趣的游戏情境氛围,激发了每一个孩子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逻辑关系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不能立刻唤起人们的美感,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对幼儿而言,他们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很难把数学的真正意蕴充分体味出来。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地深入采撷审美内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将数学活动的效果向真实生活伸展,使他们领略到数学中的内蕴的一种独特美的品质。总之,找准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对数学有了兴趣,数学教育也就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也会越来越爱数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