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徐盈摘 要: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紧密联系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发展,分别从新区人才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探究、创新和完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院办学特色。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高职院校; 服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4-002
在我国,多数的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依托于地方,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和资源特色往往决定了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高职院校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舟山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将按照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因此,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作为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按照相应的要求,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接轨,形成联动机制,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此本文从新区发展的要求入手,分别从新区人才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探究浙海职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从新区人才需求出发,优化专业设置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拓宽专业的适应性。《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舟山市目前人才资源总量为16.7万人,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将会达到29.7万人,增长13万人,增幅为77.84%。人才缺口非常明显,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宗物资加工、港口服务、海洋旅游、海洋新兴产业、临港石化和现代渔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到2015年需培养和引进约11万人,到2020年需培养和引进约24万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需求紧密关联。
在办学特色上始终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寻求特色化和差异化,形成了海上运输、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四大主专业群,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获省特色专业,顺应了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2013年,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学院又申报了船舶检验新专业,开设了风能和数字媒体技术二个新专业方向。
在专业需求上,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人才需求白皮书》,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人才需求涉及120多个专业,近50个二级学科,其中在高职层次,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港口机械应用技术、船舶检验、酒店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方面。要根据新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对接新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广泛社会调研与需求分析,做好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拓展新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加强校企合作
地方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扎实有效的推动校企合作,牢牢把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构建“学院与企业、学院与政府、学院与名校”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企、政、校”三位一体合作关系。
1.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企业联动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双方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定合作项目。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研发、订单培养等优质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共享人才资源、共建专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专题研讨、专家论证等形式,不断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践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如航海技术专业构建了校企联通、陆海贯通、学训互通、课证融通的“四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船舶行业,与舟山各大知名船舶企业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合作教学项目。实行“一课双师”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由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对接1名企业技术骨干;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和考核,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新区行业企业需要和实用的人才。
2.扩大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政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高职院校要通过科技指导员、渔农村暖促指导员、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收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第一时间掌握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需求,通过对接交流来展示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高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重要性的认识,达到良性互动。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构建学院与名校联动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缺乏品牌效应,因此要善于“借力”,主动联合科院校借势创造品牌,借各校名牌优势,创学历教育品牌,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学院要继续实施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等,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企业职业标准与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对等,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结合、企业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培养同步。
三、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提高技能素质
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地方既是本地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托,又是人才输送的重要市场。紧密联系新区产业发展,尤其是当第四代现代港口已经发展为以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对海运、港航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着眼于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1.形成复合型培养模式
新区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多样化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因此,浙海职院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评估体系等环节组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这些环节的改革着手。首先,浙海职院要根据新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一批技术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等类型的人才”。其次,以科学性、层次性、合理性、创新性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全方位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增加新区重点产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等。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要推进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增加实践教学的指标比重。
2.构建立体式教育体系
新区对本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是“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加快区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经济人才高地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新区建设明确了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并对本地的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足全日制教育。浙海职院对内通过建立和完善“五年一贯制”、“3+2”等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与新区本地中职学校的合作,有计划的储备本地生源。对外积极争取并获得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扩大了本地生源招生数量。同时,学校确立了“以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力度,以实习带动就业”为指导思想,与本地多家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为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门路,鼓励学生在本地实习就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在舟山就业实习学生比例高达51.6%,在舟山本地就业的学生数370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做大在职继续教育。浙海职院要大力培养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新区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充分发挥学院和合作院校各类在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基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社区海洋文化建设。
——拓展海员素质培训。浙海职院是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浙江国际海员培养基地、舟山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积极完善服务社会机制,大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推进国际海员劳务输出。根据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学院还为舟山市旅游局、舟山市教育考试中心、舟山市检验检疫局等开展各类技能资格考试提供服务。学院要依托已取得国家海事局认可的25个培训项目,积极与海外航运企业、国际航运组织等合作,做好“舟山海员”国际品牌建设。
——做强国际交流培养。浙海职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新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应大力借鉴学校和乌克兰国立马克洛夫船舶制造大学联合招生成功经验,与国外相关高水平和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合作力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师和学生交流,扎实推进国际化教育,积极培养国际视野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配合新区外资引进,开展外籍人士专业进修、业务提升、文化熏陶等培训,以满足新区国际化发展需要,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国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舟山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SCG383]节选
参考文献:
[1]舟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十二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Z]2010
[2]舟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Z]2010
[3]孙廷勋,孙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策略研究[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