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余清音可绕梁
作者: 姜莉摘 要:好的记叙文应当重视结尾的写作,而优秀的记叙文结尾要善于巧选恰当的表达方式,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字斟词酌,同时不断丰富语句的内涵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选取独特的表现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恰如韩娥的歌唱,达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
关键词:记叙文; 结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03-001
战国时,韩娥唱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深深打动了听者的心弦。
今天我们写记叙文,又该如何打动读者的心弦呢?
绕梁三日的故事中,不绝于耳的不仅仅是韩娥当时的演唱,更是那袅袅的余音,缠绵不去。
由此观之,歌者贵有“余音”,文者当重结尾。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的结尾,使之更好地为文章增色添彩呢?
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获得浅见一二:
其一,巧选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还会适当地融入描写——描写人物、描写环境,但是,除此以外,议论、抒情的运用往往在记叙文中得不到好的体现。
其二,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结尾就像饭桌上的最后一道菜,前面的菜烧得好,只是铺垫,如果最后一道菜也能烧好,就是成功。
我们的记叙文,前面紧锣密鼓地选材,煞费苦心地酝酿,字斟句酌地表达,都不能离开这临门一脚的精彩。我们的结尾不仅要端出一道好菜,更要端出一道特色菜,让读者拍案叫绝。
一道特色菜的烹煮便不能离开修辞的调味。
例如,写《我的父亲母亲》,有个同学在记叙了记忆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后,这样写道:“爱在左,也在右,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随时播种,随处开花,伴我前进!”作者巧妙而含蓄的把父母的关爱比作道路两旁的花草,陪伴并点缀了作者的人生道路,突出了父爱、母爱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其三,炼字求精当
要想让结尾出彩,还离不开大胆的用词,“妙笔”方能“生花”:唐代诗人贾岛为作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被后人引为经典。可见,炼字的重要。有些看似不可用、不能用的词,只要用对了对象,用对了地方,就显得理所当然,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用词上创新不失为使结尾富有创意的好方法。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一个学生叙述了第一次吃棉花糖的经历,在结尾,她说:“生命中许多的第一次都成了过眼云烟,惟独那次被棉花糖香黏住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简单地看,这句话很平常,可细细地品味,这句话又很不平常,仿佛嘴里也粘上了香甜的棉花糖,鼻中也闻到了丝丝的糖香,手上也似乎触到了那黏黏的糖屑,作者之所以能带给人逼真传神的感觉,在于作者用了一个词“被棉花糖香黏住”,香味不可能把人黏住,可用在这里我们却又觉得合理,这是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把嗅觉通过触觉表现出来的效果,这也体现了小作者在炼字上的功力。
其四,遣词有新意
夜空中群星闪烁,我们往往只关注那最亮的一颗星。
记叙文结尾中的优秀的遣词便可以成为整篇文章的亮点,令人瞩目,引人遐思。
还记得去年的春天,我让学生写一篇《春日游记》,我班的一位女生构思巧妙,她抓住了春日中赏花的经历,紧扣花香来表现春的灿烂,“我”的沉醉,结尾更是以一句“回家时,满腹中已塞满春天的气息”化无尽之意于有尽之言,尤其借用“塞满”一次,把无形的春之气息,寓于有形,不可谓不生动。
其五,丰富结尾句的内涵和意义
写记叙文的结尾,还要关注结尾能否丰富文章的内涵,能否加深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如果结尾能以平常显示不平常,暗藏玄机,内有乾坤,就能让一篇普通的文章特别,让看似浅显的道理变得深刻。
《我的记忆》是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的。有个女生叙述了一件小时候陪父亲去钓鱼,结果不小心被父亲的鱼钩刺伤的事。这本来是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她的叙述也并不特别生动有趣,她的结尾也很简单:“记忆中这件事发生在五年前,尽管手背上的疤早已愈合,但我却永再难忘那次被‘钓’的欢乐!”她特意在“钓”字上加了引号,这告诉我们这“钓”是有特殊含义的,表面上看它既指钓鱼,也指自己被父亲的鱼钩刺伤,实际上还指这次经历激起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这样就大大拓宽了文章的内涵,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又有一次,写回忆性的记叙文《运动会上的欢笑》,有学生这样作结:“我翻看着照片,还能重温那欢乐场景,还会由衷地喜悦——那张张相片,映着的全是笑脸,留下的满是青春的痕迹,彰显着花季的青涩,闪耀着青春的华美之光!久久不忘!”其中“彰显着花季的青涩”、“闪耀着青春的华美之光”两句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运动会的记忆对作者乃至同龄人的共同意义,既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这一代人的心声,加深了文章的内蕴。
其六,制胜方式需“出奇”
唐代刘禹锡作《杨柳枝词》九首,自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暗含推陈出新之意。清代赵翼也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见,写文章还得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创新之法,方能超越平庸,独领风骚。
凡此种种,都不吝是记叙文结尾写作的好方法,用以指导学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笔者认为,好的文章结尾当如韩娥的歌唱,清音有余,袅袅不绝。我们重视了学生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指导,便能使文思在结尾中得到延伸,使文意在结尾中获得升华,更能让读者在结尾中获得美的享受。
行到文深处,情意两缱绻。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写好记叙文——跟着课文学写结尾》,《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2012年Z1期
[2]王佑军.《中学作文教学与“作文课程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
[3]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
[4]毛彬彬.《观察与写作》,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