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作者: 陆文元

摘 要:伴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科学老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在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学法的指导和探究的平台等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6-001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常态,是科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已成为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巧妙激趣诱导,优化新课导入

学生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主人,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才能更好地做好实验教学。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书写引人入胜的第一篇章。

比如,在教学《污水和污水处理》前,组织学生考察、调查附近的水域污染情况,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了解水厂对污水的处理方法,上网搜集国内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方法。上课伊始,多媒体播放学生实地调查的图像资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全神贯注地注视画面,没参与的学生使劲地看着,参与的学生在找自己,在看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的导入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又为新课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又如《工具和机械》这单元的教学,教学前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段事先拍摄的几个学生利用简单机械的原理表演的短片,学生看后既感到亲切,又觉得惊讶,很自然地打开了研究简单机械知识的大门,揭示了要探究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巧妙引导质疑,优化新知探究

在探究科学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采取鼓励质疑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样做,不仅实现了学生从依赖教师学习到积极自主学习的飞跃,而且更加符合信息化环境对现代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教学《点亮小灯泡》,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并演示完整电路的连接,学生按照老师教的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单一,思维得不到发展,知识面得不到拓展。而我在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完整电路的连接,让学生讨论:一个简单的电路要使小灯泡发亮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在学生得出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后再提问:常见的电路连接方法有哪些?指导学生认识串联和并联,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学生看到了电路的连接过程以及电流在电线中的流动方向。这样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看得仔细,学得透彻,玩得开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巧妙合作分析,优化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也就更讲究团结合作。要想圆满地完成一个科学实验,靠一己之力是做不到的,学生之间必须相互帮助,团结合作。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一次体现在实验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实验的分工情况打在屏幕上,让每个人都明确谁操作、观察、记录和计时计数,实验结束后须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这时就要发挥群体的智慧,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倾听别人的体验,去感受别人的成果,最后得到的结论才会比较完整,把这个结论打在屏幕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的看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摆的研究》一课教学为例,实验前学生在观察了摆钟,认识了摆以后,老师提出“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的问题后,学生就会从摆的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按照学生的直观认识,他们首先提出的就是摆的快慢可能和摆动的幅度有关,并认为摆动的幅度越大摆得越快;紧接着就有人可能提出和摆锤的重量有关,认为摆锤越重摆得越快;最后提出可能和摆的长度有关。由于大家从各方面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很完整了。接下来多媒体出示一个完整的实验计划及实验注意点,四人小组就选择某一方面展开实验研究。拿研究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的幅度有关来说,要选择三个不同的角度,拉直摆线,轻轻放下,测量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在这个过程中,需有一人计时,一人计数,一人操作,一人记录,最后把实验的数据填写好,在屏幕上显示,实验才算是圆满完成。

四、巧妙拓展延伸,优化探究平台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这就是说,科学课应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实行大教学观,优化学生的探究平台。加强与家庭和小区的联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堂教学与火热的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油菜花开了》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用镊子解剖油菜花的过程,展示了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的数量、颜色和形状,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用镊子解剖了一朵油菜花。下课前,多媒体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花朵,老师接着发问:“每一种花都是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的吗?每一种花的这四个部分的颜色、数量和形状都是一样的?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小区里的各种花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摘下一朵解剖一番,彻底弄清这两个问题,做好观察记录,下次上课带来进行交流地。”面对这样有趣而又容易操作的作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饶有兴致去做,这就很好的优化了探究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果每一堂课都能如此巧妙拓展延伸,何愁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真正地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