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 浅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作者: 丁志红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诱人的实验、巧妙的课堂教学计划,使学生爱上科学、迷上科学,把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吸引学生,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兴趣; 科学探究; 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5-001
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引起好奇,乐于探究
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善用好奇心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种好奇心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难能可贵的,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把手指洗干净,再用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随后让学生把带来的米饭放在桌子上,这个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机灵的学生马上汇报,米饭变脏了,刚刚消过毒的手指也变脏了,米饭和手指上都出现了蓝黑色的物质,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此刻的学生产生了奇妙的感觉,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竟是如此奇妙有趣,还能不情绪激动,精神振奋,立马投身到探究的活动中去?
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神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在心灵中充溢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二、游戏教学,寓教于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游戏,游戏也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一般来说,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教授“时间在流逝”这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猜一则谜语:“世界上有一个奇怪的银行,它给每个人都开了个账户,每天都往大家的账户上存入同样数目的资金,令你当天用完,不准把余额记账,不准预支和超支。如果用不完第二天就自行作废。请问,这个银行每天给我们存入的到底是什么?”学生猜出谜底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到主动的说说做做了。
游戏教学能使枯燥的语言及文字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游戏教学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景,启发教学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谁先迎来黎明”时,学生知道很多城市都能看到黎明,可是不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它们是同时迎来黎明还是有先后的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形象的想法可以做一做模拟实验。小组内的学生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学生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学生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学生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做成的太阳,代表“太阳”。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的方法,推动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更深入、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科学课中,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喷泉”实验,在烧瓶里装小半瓶冷水(红色),瓶口用橡皮塞塞紧,橡皮塞的孔里插一根细玻璃管,下端插入冷水中并接近瓶底。将烧瓶放在盆里固定好,用开水浇烧瓶的上部(瓶中没有水的地方),烧瓶中的红水就会像喷泉那样从玻璃管中喷出。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科学课的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如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现象,收集气体,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气体的性质及作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看着蜡烛一根根灭掉了,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它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会灭掉。又因为它具有的性质是比空气重,所以低处的蜡烛先灭掉,这个实验使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掌握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科学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包罗万象,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教师要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地激发培养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龙为炜,林向荣等.科学教师教学用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科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谭先觉.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