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解决问题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凌志芬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无数个教学问题组成,可以看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一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教学中要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优化; 问题; 策略;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8-002

数轴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教学是一个由无数问题细节组成的过程。这些问题的解决效果怎样,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所采取的策略有直接关系。策略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课堂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又与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预设教学生成的充分程度密切联系。因此,不断优化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个人认为教师一定要精心钻研教材,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把握每一教学问题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程度。我粗略地把课堂教学问题分成三类,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希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帮助。

一、一般问题——顺势而为

所谓一般问题就是起辅助作用的教学环节以及让学生初步感知的知识。如创设情境导入部分、引入新课复习旧知、数的读法和写法、简单的概念教学等等。如果在这些环节上把握不好,浪费许多时间,影响课堂教学。如导入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为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而不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倍数和因数》时,通过用1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并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然后通过学生写出的乘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动手去摆,并要求是不同的摆法,还要与学生讨论每排摆3个摆4排和每排4个排3排是不是一样的?这样就会浪费许多时间,我认为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摆长方形引出三个乘法算式,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不是怎样去摆长方形。在教学时,出示情境后让学生口答怎样摆,并说乘法算式,然后顺势而为,看着乘法算式,告知学生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二、重点问题——着力研究

所谓重点问题是一节课的知识技能。如新知探索过程、概念的推导过程、算法算理的研究等等。如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重点问题,我进行了着力研究,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1.在生活中找见到过的用字母表示的现象,突出字母的缩写,表示一定的意思;2.利用扑克牌中J,让学生感知字母可以表示确定的数;3.算N副扑克牌的张数,理解54N这个式子的意思,着力提问:54表示什么?N表示什么?54N表示什么?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4.设计一个游戏,拍手游戏:老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2下。可以用M+2表示,着力提问:2表示什么?M表示什么?

M+2表示什么?延伸如果用M-2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5.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及常用的数量关系式的改写,让学生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式。用了五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

三、难点问题——想办法解决

所谓难点问题就是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问题。难点问题也有很多类型,如抽象的、复杂的、深奥的等等,根据不同的难点问题要想不同的方法解决。

1.突出解决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是难点,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要想办法突出解决。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

2.分层解决

教学中有很多环节是很难操作的,要想办法分层解决。教学平均数时,教材呈现了一组男生和女生的套圈成绩,引导学生通过“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求出两组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很难组织起有效的“移多补少”的活动,要么象征性地让学生在教材给出的条形图中涂涂画画,要么用少数学生的演示代替全体学生的操作。究其原因,除了对“移多补少”这一操作活动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之外,对学生在“移多补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缺乏足够的预期,相关应对措施不能及时跟上,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为此,我组织了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有效地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对平均数含义更为丰富的体验。第一层次的活动,用条形图呈现三个学生的套圈成绩:10个、7个、4个。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数表示这个小组的套圈成绩,并动手在图中移一移。学生操作后,教师指出:通过“移多补少”,可以使三位同学投中的个数都变成7,因此7最适合用来表示这个小组的套圈成绩。第二层次的活动,用条形图呈现四个学生的套圈成绩:6个、9个、7个、6个。提问:你能通过“移多补少”找到这四个同学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学生操作后,讨论:你是怎样想到从9个中移走2个,分别补给另外两个同学的? 在讨论中相机明确:因为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大于6小于9,所以可以先假定平均数是7,再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第三层次的活动,用条形图呈现五个同学的套圈成绩:10个、4个、7个、5个、4个。要求学生通过“移多补少”找到这五个同学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学生尝试操作后,组织讨论:你认为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假定为几比较合适?如果假定平均数是5,出现了什么情况?怎么做的?(把平均数调整为6)如果假定平均数是7,操作时出现了什么情况?(至少有两人不能补足?)怎么做?(把平均数调整为6)小结:看来,要想顺利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假定的平均数是否合适非常重要。上述活动安排以“移多补少”的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掌握方法,不断加深对平均数含义及其主要特点的认识。其中,第一次操作中的数据较少,既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平均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又便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掌握“移多补少”的操作过程。第二次操作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移多补少”(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68页)的方法确定平均数的基本思路,即先要根据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假定一个合适的平均数,再通过“移多补少”的操作加以确认或调整。第三次操作则涉及“移多补少”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技巧,即如果假定的平均数大了,就要调小一些;如果假定的平均数小了,就要调大一些。这样的经历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对平均数概念更为透彻的理解。

3.分散解决

有的数学课的难点有几个,我们要合理安排时机,分散解决。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倍数和因数》时,本节课的难点有: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倍数和因数一定,两个数依存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怎样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及用除法算式除到什么时候停等。我在教学设计时,在不同的环节中,合理的安排,很顺利的解决这些难点问题。

(1)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其他的数呢?分数、小数、0呢?明确:研究倍数和因数指不是0的自然数。

(2)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2×4=8 35÷7=5 3+4=7 27÷6=4……3,学生在四个算式中知道除法算式可以转化成乘法算式,可以找到倍数和因数;加法算式中不存在这种关系;有余数的除法表示除不尽,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3)你能从四个数中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6,9,18。

提问:这里能不能说6是因数,18是倍数?让学生体会倍数和因数一定要说谁是谁,表示两个数的依存关系。

(4)探究如何找3的倍数,及“试一试”中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我先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5)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解决除到什么时候停这个难点。通过把多个难点分散到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不至于一片糊涂。

4.提炼解决

在计算教学中,许多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还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的体验和内化。他们只会机械的计算,不会讲算理。如二年级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五个环节解决这一难点:(1)理解并外化意义。首先让学生准确理解算式的意义,12×4表示4个12,动手操作摆小棒。(2)交流比较算法。先借助图计算,再用连加计算,然后用乘法竖式计算,最后简化竖式计算。(3)优化并提炼算法。通过多次的练习和比较,强化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实现了从算理向算法的逐步过渡,达到了算理和算法的内在统一。便于学生提炼出简洁的一般算法。(4)反思并理解算法。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用这样的竖式进行简算的根据是什么?教师要结合具体竖式,借助直观算理,使学生感悟2乘4表示求4个2相乘各是多少,得8个1,8要写在个位上;1乘4实际上是表示4个10的和是多少,得4个十,因此4要写在十位上;最后把两次所得的积相加。这样,学生才会在抽象算法与直观算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才会对算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5)抽象并概括算法。用最简洁的算法进行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算法的归纳与总结也是呼之欲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