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乘上“生活之舟”
作者: 王晓燕摘 要: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长期以来,教材、教师所呈现的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极其枯燥乏味。既要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直观、具体、生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理解数学,领会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又把课堂内的知识灵活的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生活情境; 自主探究; 拓展新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9-001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国家新课程标准》又特别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而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乘上“生活之舟”,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听了一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教师先让学生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
故事:电脑播放曹冲称象动画。
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
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生动反应,当知识储备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会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以及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换句话说,情境促使学习个体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
二、联系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在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特别是在农村生长的学生,他们觉得非常新鲜,这样可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提炼生活情境,拓展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化生活,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时,笔者是这样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的。
师:如果将加减法看作是班上的学生,乘除法是我们的小组长时,那么小括号是谁?
生:是班长。
师:为什么是班长啊?
生:组长管我们,班长管组长。
师:那中括号又是谁啊?
生齐说:是老师。
师:如果还有比中括号大的,请大家把书翻到40页介绍的大括号,那应该是谁了?
生:校长。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能理得清这些关系了。
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深刻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生活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处处生活化,反而忽略了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忽略了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丢弃了数学“工具性”的一面,无疑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时,经常设计买东西的游戏,教室里热闹非凡,买东西、付钱、找钱,真是个个热情高涨,游戏一直持续了十几分钟。教师的意图非常明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我们要反思:像这样简单的买东西是在学生学会了这节课后才会买的呢,还是一开始学生本身就会呢?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重复他们已经会的知识技能,这样做冲淡了数学应用的味道,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生活化应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其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力求“生活化”,而不是要“功利化”。课堂上过分强调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会使数学课变成“生活常识课”。情境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准确的把握好教材,充分的了解学生,精心的设计,合理的运用,动态的生成,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才能让“数学”乘上“生活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