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

作者: 季丽梅

摘 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感恩教育; 必修课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3-001

有一位父亲心情非常沉重地谈过这样一件事:他感冒发烧,三天未能上班,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却不闻不问,就跟没这码事一样。他平时对女儿非常关心,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自己生了病女儿却无动于衷,为此他很伤心。

儿如此“薄情”,“病”在孩子,根在大人。一个人有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其次,要有亲身体验。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的心。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过鼓励。许多小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了就行了,”“孩子你不用这样”……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有些家长则很细心,会说:“孩子,你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这值得提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所以我想: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孩子的一堂必修课。

我们应该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多渠道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1.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时间,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事例以及从网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2.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让墙壁说话,渗透爱的心灵。教室墙上一幅幅反映学生回报父母之爱、母校之爱的图画,冲击着学生爱的心灵;黑板报以“我爱您,妈妈”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让学生写出爱父母的动人文章,让爱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3.和孩子一道赏析感恩美文。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回报。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经常和孩子一起来阅读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试着帮助他们并理解那些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字,同时,注意收集有关亲情、感恩为主题的电影、电视,组织学生观看。慢慢地,让他们在名家名作中把握亲情的真正内涵,学会感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多方面的收获,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用身边事例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

1.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节日,为妈妈做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一天生活情况。学生从生活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我带的六年级一班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题为“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由于恰逢“妇女节”,在学校的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下,家长和孩子由指导老师引导,通过一次次感情互动游戏,使大家参与情绪达到了高潮,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了解,吐露了心声。让孩子们意识体会并学会去感恩他人。一个家长曾经这么写道:当女儿握着我这双日见粗糙的手声泪俱下时,当女儿端着茶水双手递给我说:“妈妈,辛苦了!”时,当女儿流着眼泪呜咽地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时,我流泪了,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2.抓住身边小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

记得我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以前的班主任老师正准备生孩子。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们非常高兴,而且有些心不在焉。最后一个孩子实在按捺不住了,他对我说:“老师,王老师生宝宝了。”听到这个消息,班级更是热闹起来。“嗯,我知道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季老师带我们去看看,好吗?”“当然!这也正是我想要做的。”面对孩子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非常高兴地答应,班级中再次一片欢呼。那一刻我看见的是学生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后来,全班同学都去了,他们见到了自己想念的老师。

三、与家长联手,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

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取得实效,通常源于教育者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许多进行感恩教育的老师时常感觉到,家长们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所以也要给家长提些要求:

1.感恩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家长要发挥助推器的作用,推动孩子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沟通和交流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匀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在睡觉前谈谈:今天有没有你值得感谢的人和事?今天你有没有做过值得别人感谢的事?孩子可能会从借一支水笔的同桌,讲到和他同心协力一起完成值日任务的同学。从孩子滔滔不绝的交流中,我们能感觉到“感恩“已慢慢地植入他的灵魂,已逐渐成为他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2.根据孩子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注意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父母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工作中要心中有他人,“在乎”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

3.学校的传统评价体系也要做出适应性调整。比如在班级里开展每天做半小时的家务。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由家长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一张孝心“星级卡”。

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人人都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态。对孩子来说,感恩是父母、老师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父母和老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以身作则,让孩子在一个感恩的环境下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