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究让小学科学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 李伟明

摘 要:有效探究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2-001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秉承学生个性特点,把握探究目标,引领学生有效参与,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参与,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之目的,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教学走向高效成为可能。

一、设计有结构的材料,促使探究高效开展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关注探究的主题,学生积极设计、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为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做好良好的铺垫,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谁流的快》一课,学生如果单纯准备了洗洁剂、食用油、水等液体以及一块玻璃板,在探究三种液体流淌速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液体在玻璃板上由于流淌的路线不规则,导致出现的结果没有证明力,这样简单地准备的探究材料,即使学生思考了探究步骤,由于材料的缺憾,对真正科学结论的获得带来了障碍。教师和学生针对流淌玻璃板进行了改进,为了让这些液体有一个统一的流淌路线,我们一起在玻璃板上刻画了几条相同的导流槽,以及对应的刻度线。操作前经过对材料进行改进,确保了后续的探究活动有序展开。

二、提出合理质疑,促使探究深入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如在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开展沉和浮的研究,教师在参与学生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地、有深度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学生不断引发新问题,使得我们的科学探究不断走向深入成为可能。

三、抓住科学猜测,把握探究方向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在教学《周围的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是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地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亲历过程,体验感受探究乐趣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五、参与集体研讨,夯实探究基础

正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合作、共享可以让我们每个科学探究活动更加高效,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协作型社会,对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优秀素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讨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比如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用自己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每个研究小组在合作中有一份收获,再经历和其他小组的分享,可以让他们对知识获取更加完善。

六、重视课外的延伸,寻找探究价值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改变物体沉浮》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又如我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同学们在探讨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中发现:学校卫生间、洗碗池里的水龙头有经常没有关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的说看见没有关就自觉地去把它关了,有的说贴广告,有的说向全校的学生宣传要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派人值班等等,这时我说:同学们,老师有一个与你们不同的想法,用你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能否发明一种装置,只要人走后水龙头就会自己关掉(新思路,有意识地向科技小发明的方面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后纷纷把我缠住不放,叙述自己的想法,并决心要把实物做出来,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展览会上参加比赛。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人都是小小发明家。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在科学课后余下很多没有完成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走向深入,这样课外的延伸探究就弥补了这个缺憾,我们作为科学教学者,积极地关注、参与学生的课外探究,使得我们的科学探究不断走向高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