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效率 提升探究能力
作者: 陈华摘 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扶到放,逐步培养,其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意识; 合作效率;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5-002
科学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对于科学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为主的学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为核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合作交流、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并与他人一起交流和分享,才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学生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而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心组建合作小组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比较有挑战性的学科,科学课的内容和要求导致教师必须组建合作小组,因为合作小组是科学课合作学习的基础。然而合作小组的组建不是随便挑选几个同学就能组成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组建。
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位学生应该担负起整组的活动领导和监督及小组长的责任。其他小组成员同时也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如材料员、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等。有了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才能各司其职,当然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小组长也可以是汇报员,记录员也可以是材料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我们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期的磨合,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积极强化合作意识
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对于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小组成员必须提高小组合作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努力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因为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个人主义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时间有限的对比试验教学中。
例如《水和水蒸气》一课中,当学生提出加热能加快水蒸发时,教师出示实验器材(两把勺子、水、注射器、蜡烛、火柴、放火柴的水杯)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做实验。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会发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有限的器材和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实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合作是唯一的途径,这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让学生懂得合作的意义,同时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甚至可以在个别学生独断的行为下而导致实验失败时,我们就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三、努力提高合作效率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理论引导者,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实施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设定一定难度问题时,教师应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其适应教学的思路,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
2.及时作出有效的评价
适当的评价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关键,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肯定。小组间的互评,能使学生小组之间产生比一比的想法,在竞争中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进步。但主要贯穿于科学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在评价中应投入真情,如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言语、智慧的点拨,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动力。如在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中,小组之间的种植情况可以比一比,教师可以适当的评价,哪些方面做的较好,哪些方面还有不足需要改进,结合学生的表现,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这样给学生探究的活动就增加了更多的动力,努力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四、增加合作探究能力
1.激发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合作探究的过程,是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执教《磁铁有磁性》一课时,我给每组准备一块磁铁、若干大头钉、纸片、木片、铜片、玻璃片等。要求试一试磁铁能否隔着这些物质把大头钉一个个吸起来?并在记录本上写出小组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合作探究,同时,我走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合作学习。没过一会,就有很多小组完成了合作探究任务。没有完成的小组,我在看他们的神情好像有点着急了,则会安抚他们:“不要急,慢慢来,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提出来!”结果出乎意料没有小组需要帮助,都是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完成了探究活动。
2.促进学生课后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后活动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活动往往要通过小组成员甚至全体同学课后共同的观察实验才能完成并得出结论的。
如三年级《动物的生命周期》一单元主要是对蚕的一生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探究过程,然而对于这个过程的观察实验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全的展示给学生,光靠一些短片也不足以给学生一些深切的感受。只有靠学生课后的饲养的实践活动才能正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秘。然而这个饲养观察的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光靠个人很难完成的,(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75页)只有团体的合作,甚至于全班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建造一个适合蚕宝宝生长发育的环境,那么如何加强课后自主合作观察研究呢?
(1)课外合作交流。学生在饲养蚕宝宝的时候可以以住的较近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间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有的负责食物,有的负责气温,有的负责安全等,总之要充分体现每位成员的价值,以利于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结果。
(2)适时有效回馈。注重实效是饲养蚕的基本要素,当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以偏概全,课后饲养过程中,教师要给每小组学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而学生只有在及时的观察讨论描述并回馈给教师后,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学生课后合作探究的成果。
合作探究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种合作探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认为在科学课堂内外必须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7第一期
[3]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课活动设计》,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