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作者: 何倩摘 要: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他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既然生活便是教育,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更应该将教育渗透于生活中。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关键词:幼儿; 生活教育;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82-001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更是应该将教育渗透于生活中。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小班幼儿刚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要教育他们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让孩子在享用别人的劳动时学会感恩他人。到了中班、大班时,我们就引导孩子尝试分组轮流分饭、分菜,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从生活中的细节处渗透教育内容。
一、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还要小。”“儿童和青年,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小孩之大,在于他们有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要像陶行知那样,与幼儿交朋友,把幼儿当作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要贯彻新纲要教育理念,转换角色,创设师幼互动,平等参与的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可以为自己增加力量,也增加了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行知还说过:“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将生活与教育相结合,我们将生活中的教育引入幼儿教育中,我发现了一系列有用可为的做法。
1.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成为“小先生”
再好的孩子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孩子也有优点。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能够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才能在幼儿的关键期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幼儿有没有自信,有多强的自信,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就成功了一半。”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自信地走向未来,是幼儿园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2.真心欣赏和信任“小先生”
信任孩子不是说相信他们总是做的对的,而是要坚信孩子一定是独特的。这意味着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会和年龄相符,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经常遵守承诺去洗碗或修剪草坪。对此我们不应为此而烦恼或粗鲁地对待孩子,而应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励他们,从而更好地推行“小先生制”。
信任幼儿和自己,我们便能互相帮助,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在学习生存智慧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你的爱护、支持和帮助。然而有了信任,我们就无需控制他们、惩罚他们。信任给予我们耐心,给予我们通过一些有用的办法,如合作解决问题、坚持到底、家庭会议、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来帮助幼儿们从错误中学习。信任幼儿还意味着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要知道幼儿现在是这样,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如此。
3.合理安排“小先生”,实现一对一互助
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具有积极的性质,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
我认为,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恰当采取的保持沉默的策略,是因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有所不同。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任意又维持着自己的一份独立,而且幼儿之间互动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管理班级和教学中运用“小先生制”,它使我们的管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有效、更易被学生接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小先生手里,知识是变成空气,人人得而呼吸;知识是变成甘泉,处处得其润泽。”真是小先生,大作用。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学校中不仅专心致力于幼儿的教育问题,更要不断发掘渗透在生活中,在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充分注意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使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当中,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步伐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