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原则在中职德育课教学评价中落实的调查报告
作者: 张杨摘 要:为了更好地从微观角度探索三贴近原则的实际运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视角出发,从教学评价这一层面来发现问题,探究三贴近原则落实到教学评价中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教学评价; 三贴近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08-002
在新一轮的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诸多学校对德育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三贴近”原则的具体落实和教学改革系统的微观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有些零散和尚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对本校的学前、机电、建筑工程三个专业六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教学评价方面的问卷调查,希望能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三贴近”原则在德育课教学评价中的落实情况,找出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以此来推动“三贴近”原则在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评价中能更好的被贯彻落实,从而带动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更深入的发展。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目标:了解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评价中“三贴近”的现状,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从中探索提高德育课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
(二)方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角度来了解“三贴近”原则与中职德育课程的结合程度和学生的德育现状及其对德育课的看法。
问卷设计内容的考虑,以学生的视角来观察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内容、评价的结果四个方面开展,共设选择题12题。同一时间向我校学前、机电、建筑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并且当场回收问卷。共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然后建立数据库,利用百分率统计方法对问卷题目做出分析。
二、调查结果数据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数据百分比分析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对你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A、有激励 B、激励很大 C、基本没有激励 D、完全没有激励
2.你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怎样?
A、很大 B、较大 C、一般 D、没有兴趣
3.课堂上老师对你的评价,你觉得?
A、很重要,影响学习情绪 B、不重要 C、无所谓
4.你在课堂发言或讨论后,是否能得到老师的反馈?
A、立即得到老师的口头反馈 B、得到老师的课后指导 C、很少得到反馈
5.你希望老师如何评价你的课堂发言?(多选)
A、答对了表扬 B、答错了批评 C、答错了指出错在哪儿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一般会如何处置?
A、鼓励 B、讽刺 C、置之不理 D、处罚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简单肯定 B、肯定并表扬 C、表扬并指出努力方向
8.当老师频繁称赞你和其他同学时,你的感觉如何?
A、高兴 B、习以为常,没有特别反应 C、觉得不太真实,有点假
9.你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评价语言的感觉?
A、充满激励性 B、较有激励 C、一般 D、比较平淡
10.你认为老师对于你的评价内容?
A、明确 B、较明确 C、一般 D、不明确,评价流于形式?
11.对你的回答或学习的评价你想采用哪种方式?
A、老师评价 B、学生评价 C、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D、自己评价
12.老师和你沟通的渠道和采用的教学评价的途径?
A、只在课堂上,沟通较好 B、只在课堂上,沟通不好
C、课前课后都有,其他途径,沟通较好
(二)从调查数据结果看,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效果;而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尤为显著。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3%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有4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课堂评价对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未产生激励。这表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实现三贴近原则中贴近学生这一要求,教学评价流于了形式,有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现象。
2.调查中有90.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很重要,但是在调查中却有高达3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后却没有得到任课教师的反馈。这反映出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安排了许多讨论的问题,但是讨论只流于了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及时评价反馈,也有部分老师只关注部分学生,没有面对全体学生,评价缺乏全体性。教师对学生讨论后如果缺乏有效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再次降低,课堂评价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
3.调查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有87%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有35%的同学希望教师能给自己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这说明我们学生不仅希望教师只是给自己言语上的鼓励,而且希望教师能给予自己在实际行动上的指导。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教师评价的语言也缺乏激情,达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错误时,有32%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以提示并能再思考后再回答。这表达出这些学生都希望自己在错误时,老师能给予帮助。
4.调查中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明确的,同时在评价方式上学生中65%的人希望教师能和学生共同评价。这表明我们教师在评价方式上忽视了让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得我们的评价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会出现评价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局面的出现。
5.调查中有73%的学生表达出许多教师的评价只停留在了课堂上,在课后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且和学生沟通的渠道也不够畅通。这表达出学生希望课堂教学评价能有后续性和有效的沟通渠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08,109原版全文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拟采取以下对策
1.课堂教学评价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将个体评价和整体评价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班级内的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如果只针对班级中的部分学生进行评价,必然冷落了其他学生,从而造成没有被评价的学生产生失落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应当针对所有学生都进行恰当的正确的评价。同时在评价时还应当注意处理好个体评价和整体评价的关系,避免只关注个人评价,而忽视了整体评价的集体效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应注意结合德育课本课程的特点,对全班、小组和个人都作出相应的评价,做到个体和整体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评价贴近学生这一中心的原则,把贴近学生落到实处。
2.教学评价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将各种评价形式有机搭配。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在教学评价形式上的单一化必然带来枯燥和乏味。所以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间互评、学生自评,师生点评,同学间互评等。要注意将这些形式进行合理的有机搭配运用,不要追求表面上的大而全,而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其中几种教学评价形式进行组合,如小组内互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点评;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和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也能更好的去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和正确的评价。
3.教学评价内容要有指导性,注意评价语言的技巧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现、行为等不能给予笼统模糊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的后期学习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帮助,否则教学评价将流于形式。同时教师评价语言要有技巧性,要让自己做出的评价内容能够让学生愿意和乐于接受,评价语言要有自己的风格,幽默诙谐、简洁明确的评价将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学习的动力,真正贴近学生的需要。
4.教学评价结果上要注意总结和双向反馈。教学评价的结果要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改进,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和重视。有些老师由于课堂时间紧张,课堂结束时忘了总结性的评价,那么学生对于下节课的评价往往就不再有所期盼和珍惜。所以,不论课堂时间有多么的紧张,也不能把总结性评价这一环节给遗漏,否则前面所做的各种过程性评价的设计都将会前功尽弃。教师还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关注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才能对自己以后的教学评价设计加以改进,实现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目的。
5.教学评价要注意时空上的连续性,关注发展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时空上的连续性,它不是只有课堂上的评价,还包含了课前和课后评价。通过课前评价,教师能提早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课堂评价手段的预设。课后评价是对课堂评价的延伸,课后评价要注意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所以还要关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发展性评价。如对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开展每月评价和每学期评价,以此来检验德育理论教学成果在行为上的转化成效。课前评价可以实现评价贴近学生和现实;课后评价则起到对学生德育评价的知与行的统一,突出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体现出教学评价要贴近生活。
6.教学评价途径要多渠道和实现互动性。许多教师的教学评价途径多是体现在课堂上,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使得我们在教学评价的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建立班级学习QQ群,微信、微博,校园学习平台等。例如建立班级学习QQ群,教师可以单线和学生就一些敏感的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性的交流,避免了课堂上的尴尬和隐私的泄露,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实际指导作用。教学评价途径的多渠道,体现出评价贴近于学生生活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以上的这些对策,才能更好的把“三贴近”原则贯彻落实到教学评价中来,避免“三贴近”原则流于形式,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三贴近原则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08,109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