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松喦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作者: 夏丽摘 要:钱松喦自幼喜欢绘画,早年研习石涛、石谿、沈周、唐寅等画艺,为其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他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生,将传统技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山水画。其画追求意境的浓厚和更新,章法稳实巧变,笔墨苍茫厚朴。多以长城、飞瀑、劲松、名胜等为题材。
关键词:钱松喦; 山水画; 皴法; 艺术; 成就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18-001
钱松喦1899年9月11日(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江苏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的一个穷秀才家庭。其作品,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大胆独特,排除陈旧,敢于创新,而且笔墨雄浑,意境高远,意到笔随,形神俱足,似置身于祟山峻岭,风生云起,如沐秋霞;仰俯之间,天朗气爽,清流激湍,使人不觉间已体味出“虹销雨霁,彩彻云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境。[1]
钱松喦自小学习认真,读书作文之余,即爱画画。由于受家父熏陶,钱松喦少年起在诗文书画方面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0岁时即为国文、山水画教授,生前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钱松喦横跨两个世纪之久的生活,被后人堪称“承前启后,一代宗师”。钱松喦在面对人生的曲折和波澜坎坷,他不仅直面人生的现实与历史的洗礼,而且以自己的学养和智慧创造了代表当时时代艺术的最高成就,为20世纪山水画的历史书写了重要的新篇章。
从50年代起,钱松喦担任无锡文联领导工作,1955年任无锡美术协会主席,开始将中国画传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业余画了大量反映无锡农村土改、合作化后的巨大变化的作品,其中反映无锡风光的山水画作品《锡山》和《鼋头渚》展出于1957年1月在南京举办的全省第一次中国画展。
解放后,经过学习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钱松喦领悟到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他游历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画了近万张写生稿。钱松喦的正式创作起点是从五十岁以后开始的。特别是1960年3月,62岁的钱松喦被江苏中国画院正式任命为副院长,这是他的重要转折期。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同时他的二万三千里长途旅行写生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
解放后,如何来正确评价中国画的创新,在国内受到诸多的美术史论学者和收藏家的关注。从钱松喦先生的一生来看,他的创作有以下认识:第一,钱松喦的作品主要歌颂革命圣地、社会主义丰收、祖国的新气象和新时期人文历史观。第二,钱松喦在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中有真情的投入,在画面中不只表现了他的感想,对新中国建设的希望,同时还表现出新旧中国的不同,以及新中国的气象蓬勃,对艺术成就的歌颂;第三,钱松喦的中国山水画融入了新的历史题材,利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方法交映在画面中出现。
关于“全景式”的章法,钱松喦创作《常熟田》却一反常规,采用“鸟瞰式”的构图,夸大水田面积,几乎撑满画面,咫尺千里之势。《常熟田》以外的画幅依然气韵生动、春意蓊郁,犹如绿色和白色交织而成的田野交响曲,烘托出社会主义丰收田的新意象。
钱松喦大部分作品喜用“特写式”的章法,剪裁或创造最有特色和表现力的一角之景,以虚衬实,以少胜多,主体突兀而现,使画面空灵、明洁。他学过西画,有时也在传统“散点透视”中活用西方“焦点透视”,以增强某些物象的真实感。从他的题画诗文角度来分析,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咏怀革命史迹和文物遗址;二是颂扬祖国壮丽河山和建设新貌;三是象征、寓意、抒情、言志;四是表达自己艺术的见解。从整体来看,钱松喦的画面仍然是传统山水画形式的表现,他的笔墨语言给画面增添了明亮的色彩,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徐改先生把钱松喦与历代大家的绘画技巧做了对比。他说“钱先生的这种格体,既不同于以捕捉自然山川的莫测变化、创造新意境的傅抱石,也不同于突破山水规范,重新肯定视觉真实,回归自然的李可染。”[2]钱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写下了郑重的一笔,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的道路,同时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纪元。
钱松喦在50岁以后,艺术正式走进他的心灵世界。他摆对了笔墨和内容的关系,摆对了源和流的关系。笔墨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对象和手段,不是中国山水画的目的,时代变了,笔墨也要跟着改变。石涛曰“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3]意思是画家每画一笔都有其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表现的每一处景色,寓意都不相同,就像人、大自然中的生物,每天都在变化和发展,只是有的变的快,有的变的相对较慢。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早期,以及到了70、80年代,钱松喦进入孜意创新期。60岁跨上了艺术第一高潮期,多次旅行写生,丰富的生活积累,加上他对山水画艺术规律创造性的运用,促使他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协调统一的作品。从1977年起,钱松喦进入艺术拓展阶段,迎来第二高潮期。他对山水画反思后认为,艺术作品应是“美的形式、善的内容、真的生活基础上的统一与结合,让艺术本身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人自己去感于物、动于衷,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把思想感情导向积极、健康、光明、乐观。”[4]
84岁高龄的钱松喦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了发自肺腑极大的喜悦。他说:“对于创作我一向主张应采取严肃的态度,既严肃,又浪漫,既要尊重现实,又要富于想象,使画面高于现实。我今年虽已八十四岁高龄,但仍然要努力讲究立意,讲究生活,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自己的画风,决不能原地踏步。”[5]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断出钱松喦在创作过程中的精心准备和认真思考。
他用红色、黄色和绿色分别表现不同的画面,他用重墨来表示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如钱松喦自己所说:“我总觉得还没有把她的‘大树高风’充分表现出来,这仅是初稿,以后还要提高。人可老,画不可老,在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6]钱松喦对画论的研究特别的渊博,绘画构思首先要通过构图来体现,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7]钱松喦认为“构图要有全局观点,先确定几个大面,再逐渐大碎,仿能全其气韵。”[8]钱松喦大胆创新,采取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式来绘制祖国的美好河山。同时在笔墨技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钱松喦先生作为现当代山水大家,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艺术代表了一种崇高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画坛颇具代表性的传世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