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初探

作者: 邓功成 赵洪 高礼安 李永波 吴卫东 余彭娜 李静 世军 丽莎 莉莉

摘 要:本论文目的: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方法:调查讨论法。结果: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充分体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要求和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结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22-002

所谓素质是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身体、思想、品格、知识、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能力,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和主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未来,因而,素质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都强调了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是高校的重大任务。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社会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而全新的课题,但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之一在于能否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指一个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选择性和动态生成性。当前,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所有制和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从高校本身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时代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在目标、内容、任务、途径、方式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变革。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对新时期、新形势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充分体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

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趋明显。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也诱发产生了个人主义倾向,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人们拜金主义、重利轻情(亲情)和重利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也造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的蔓延,甚至某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沉渣泛起,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思想上需要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来统领全局,否则就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生活无序。对于大学生来说,从思想、行为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等方面来看都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候,通过组织他们开展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搭建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整体建构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新人目标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素质教育体系,正确处理好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关系,处理好思想观念一元导向与多元存在矛盾。一方面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平等互利、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进取、创新的观念和功利、信息等功效性价值观念,并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能力。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充分体现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要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广大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学习阶段,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衡量的标准是考上相应的重点学校,他们注重的是“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其它课程普遍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欠缺,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了解甚少,多数学生懂得ABCD,却不懂诗、词、歌、赋;知道XYZ,却不知道《四书》《五经》,文化基础令人忧虑。面对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素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互补与融合。大学生素质教育要进一步贯彻“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原则。一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开设素质拓展课和专题讲座,班级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的集体主义精神,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刚健有为的开拓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放射出时代的光芒;另一方面,采取分析、鉴别、学习、借鉴、吸收、利用的策略,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将西方的改革开放、民主法制、权利义务、公平竞争、效率效益、互惠互利、公关信息、文明消费、照章纳税等观念融入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使之成为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

互联网等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但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网络传播以及不法分子不择手段引诱大学生痴迷网吧谋取暴利以可乘之机,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面对这些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挑战,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跟进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传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增加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可控性,做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和平台,化被动为主动,调整教育方法,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变思想素质内容静态化、抽象化为动态化、形象化,增强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吸引力。开发新的素质资源,发挥“中国德育网”、“校园网”等主阵地的正面效能,建立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引导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素质教育工作方式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素质教育时间,拓展素质教育空间,使素质教育的学科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采取技术手段,开发和研制相关软件,加强对不良信息、有害信息进行有效地监控和屏蔽,使网络教育具有可操作的运行载体。

五、小结

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时代特征其内涵可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一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总体特点,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时代特点;二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影响下所形成的综合素质的时代特点;三是针对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的特点所形成的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时代特点。这三个层次的时代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时代特点,也制约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时代特点。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不管社会风云多变,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育人的规律性和时代特征,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政发[2011]04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院教发{2011}5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