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师范生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 许倩

摘 要:本文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焦虑抑郁问卷,对313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前师范生家庭内支持和焦虑抑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支持,从而减少学前师范生的焦虑抑郁,进而达到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学前师范生; 焦虑抑郁;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24-001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迅猛扩招,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等压力逐年增加,这使得该群体焦虑抑郁水平较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徐含笑对253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57名(22.5%)存在焦虑症状,87名(35.2%)存在抑郁症状[1];邹芙蓉等对434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焦虑和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37%、16.82%[2];魏锦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焦虑症状的占21.1%,存在抑郁症状的占25.5%[3]。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抑郁突出,需要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师范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一是以女生为主,其二是将来的工作对象主要为学前儿童[4]。但针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以学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为学前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某高校学前师范生(本科)350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89.4%,平均年龄为20.45岁。

2.调查工具

2.1社会支持问卷。采用由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问卷[5],该问卷包括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2个因子,包括12个项目,采用7点记分,1表示“极不同意”,7表示“极同意”。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将原量表中的“领导、亲戚、同事”分别改为了“老师、亲戚、同学”。计算所有项目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2.2焦虑抑郁量表。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6]。要求青少年报告最近半年以来自己的情绪体验状况,如“我感到寂寞”、“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等,采用三级评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水平越高。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描述统计

表1列出了学前师范生社会支持两个维度和焦虑抑郁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学前师范生社会支持和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

表2列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分析表明,学前师范生家庭内支持和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r=-0.164,P<0.01)。

表2学前师范生社会支持和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r)

注:* p<0.05,** p<0.01,*** p<0.001。

三、讨论

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师范生社会支持得分较高,说明他们领悟到来自家庭内外社会支持较多。较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以及面临困难时领悟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关分析表明,学前师范生家庭内支持与其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即学前师范生领悟到来自家庭内的支持越多,越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钟霓韵对376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社会支持越多,其考试焦虑越少出现[7];李伟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显著降低[8];林梅等对8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9];汤芙蓉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依恋焦虑与主观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抑郁与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10]。本研究认为学前师范生面临风险情境时,领悟到来自家庭内的社会支持越多,越对自己有信心,采取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降低了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可能,增加了其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徐含笑.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2]邹芙蓉,王旸,张敬悬等,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0)

[3]魏锦.福建师大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统计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康静,李兰芳.浅析学前教育师范生心理健康[J]卫生职业教育,2010(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133

[6]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7)

[7]钟霓韵.高中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5)

[8]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3(5)

[9]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6)

[10]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发展与教育,2009,(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24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