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蔡妮 代睿

摘 要:本文就2014年度就业现状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传统就业观念、宏观经济、结构性失业等因素的影响。进而探讨对策和措施,提出大学生及早进行科学职业规划、树立创业理念,增强自主创业能力、政府拓宽就业帮扶政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法。

关键词:就业季; 就业帮扶; 创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35-002

新世纪高校的扩招期,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攀高,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区域化向一体化转变,人才供求也呈多元化趋势,新形势下,一些冷门专业开始萎缩,也催生一些新兴专业和行业。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引发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

一、201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及就业形势

(一)2014就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教育部公布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去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与去年相比还会加剧1。

二、影响就业困境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形势影响新增岗位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宏观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是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二是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到2500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有效需求下降,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岗位减少,同时毕业生总量有所增加,一减一增,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较大影响。三是结构性矛盾依然明显,学科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高校社会需求少、就业困难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二)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自身就业结果

1.对今年就业形势没有准确预测影响就业。不少大学生在秋季招聘时,放弃了某些当时看起来一般的工作机会的同学后悔莫及。许多毕业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不愿到粤西北欠发达地区,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又很难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大量基础性工作岗位不受毕业生青睐。

2.就业大军自身素质影响就业。在寻求就业的90后大军中,娇生惯养型的孩子不少,多数希望工作“有钱又有闲”,讲究生活品质,求职目标盯住有编制的稳定的企业。一般的小型民企,工作累、保障差,不稳定,大学生们不感兴趣。很多人抱着一再观望,一次到位,大不了回家啃老的心态,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因素。

3.适销对路的技校生形成竞争力。同样是毕业生,技校生专业紧贴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上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增的背景下,技校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肯吃苦耐劳而成了企业的“香饽饽”。而他们的起步薪资也不低,据统计,刚毕业学生月平均薪资能达到3500元,并不低于大学生,像汽车维修、电梯等专业的学生几年后可以拿到过万月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职业规划能力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将引导或决定学生就业的定位、心态和发展动力。由于就业心态的差异,就业初期的大学生对工作待遇、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兴趣的接受度不同。如果就业定位准确、最看重的是职业生涯中个人潜能发挥、价值得到体现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反之亦然。

2.有效职业规划。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包括:(1)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2)了解自己的特殊能力,(3)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4)了解自已的品性,(5)职业准备,大学生从事工作前,要做好三方面的“修养”准备:德性的修养、知能的修养、身体的修养。其中,德性包括忠实、诚信、敬谨、勤劳、谦卑、和悦、戒贪欲。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3.研究职业需求。大学生选择今后从事职业,打算在某一行业发展,必须在“知己”的前提下,充分“知彼”,也就是了解职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了解职业的相关信息,包括职业的内容、职业的环境、职业的前途、所需要的职能训练等。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难题——大学生自主创业

1.改变就业观念,做自己的职业主人。选择自主就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当前,想要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少,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们不再依赖家长、学校,而是主动发现、寻找机遇。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个人是有能力带动时代发展的,如比尔·盖茨和马云;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2.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下转第178页)

(上接第135页)各地、各部门大力拓宽渠道、加强服务、开展帮扶,努力让更多的毕业生实现就业。

如:(1)为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次性求职补贴;(2)鼓励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3)加大毕业生创业扶持力度;(4)给予创业孵化基地场租水电费补贴;(5)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6)支持高校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开展招聘活动;(7)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8)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9)禁止就业歧视,取消落户限制;(10)将新招毕业生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

3.政府宏观政策导向。通过制定政策,破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强化政府积极扩大就业的公共职能。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探索

1.瞄准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的紧密型校企立体运行机制,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就业一体化、科研攻关、联合共建等多元化合作。同时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动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2.突出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功能。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措施,有力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陕西某职业学院专门设立了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预警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紧紧围绕市场需要不断调整。

3.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助困难学生就业。构建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帮扶体系:学校加强政策引导,学院注重个性帮扶,学生层面强化典型激励。西安外事学院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个性化动态就业档案,重点做好有意愿参加升学、“大学生预征入伍”、“大学生直招士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的指导与服务,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自主创业型就业,实现多元化就业。

参考文献:

[1]699万大学生900万个岗位,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

[2]赵鹏.史上最难就业季或再持续五年[J]京华时报

[3]杜玉波,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毕业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13,6,8

[4]李玉兰.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N]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2014-02-20http://edu.qq.com/a/20140220/019985.ht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