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土壤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作者: 王建军摘 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土壤的污染种类出发,通过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四个方面,阐述了土壤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土壤污染类型; 有机; 重金属; 病原微生物; 污染特点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73-001
一、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4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
1.有机污染
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问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恶英已造成区域性二恶英类污染。洞庭湖、潘阳湖底泥中的二恶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滴滴涕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
2.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3.放射性元素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放射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层核实验的沉降物,以及原子能和平利用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气、废水和废渣。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物质不可避免地随自然沉降、雨水冲刷和废弃物堆放而污染土壤。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体造成的。
4.病原微生物污染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菌和病毒等。来源于人畜的粪便及用于灌溉的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人类若直接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土壤,可能会对健康带来影响;若食用被土壤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则间接受到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2.土壤污染的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4.土壤污染难治理性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参考文献:
[1]林玉锁.我国土壤环境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J]环境保护,2004,(10)
[2]吴小青.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环境监测,2006,(8)
[3]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安琼,董元华,王辉,等.苏南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规律[J]土壤学报,2004,41(5):414—419.
[5]林强.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2004(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