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王利华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阅读教材方面存在着层层障碍,不少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或表面理解,效果欠佳。

关键词:教材; 阅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22-001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做好“标”“增”“注”等,使阅读和动笔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等。“标”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如可用“△”“···”等符号把关键性的字句以及重要的段落标出,因为这些关键的字、句或段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反映了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所以在阅读化学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剖析其化学涵义,如在“溶解度”概念的阅读时,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关键部分: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单位:g)四个因素缺一不可。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较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增”是对于教材上难以理解的地方增添简要的说明,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没给出结论,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等方式把结果增补在书上。“注”是对于教材个别地方需要“前挪”或“后移”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指导学生批注在旁边备忘,便于随时查阅。

二、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关键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发思维。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这一内容时,可先向学生提问:电子是谁发现的?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它们所占的体积有何不同?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由哪些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何异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便有一种成功的意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思考、探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比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得到深化。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阅读,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利于掌握和记忆。如对单质与化合物、分子与原子、溶解度与溶解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等等。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列表、图示等对比手段。如在比较氧气与二氧化碳时,把它们的性质、制法归纳成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习的效果。总之,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识记。

四、隐含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符号或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它主要表现在图表和化学用语方面。

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它们的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读写的规范化,要挖掘它们产生的条件和要求,理解概念的本身,从而加深认识。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隐含着①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②每二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二个水分子;③每1份质量的氢气与8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9份质量的水等含义。可见多层面的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加深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图表是多种多样的,有实验图、坐标图、曲线图、表格图等,阅读方法各不相同。如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整体感知,全面细致地观察,挖掘它们的隐含内容,如实验原理、仪器和药品、条件、现象、结论、注意点等,在氧气的实验室装置图中(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隐含着①试管夹应夹在离管口的1/3处;②试管口应略向下;③用外焰加热;④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⑤试管内的导管稍露于橡皮塞;⑥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等;在浓硫酸稀释图中隐含着实验的安全问题等。

总之这些隐含内容需教师正确地启发性地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教科书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教材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插图量大幅度增加。这些插图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不会利用,比较盲目,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对应阅读。如石灰石的用途示意图、石油分馏示意图、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图等等。这些都可采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的方法,以有利于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增加记忆的深刻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指导学生“提炼”阅读

化学内容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往往感到难记忆,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炼”,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如对制氧气的步骤进行归纳提炼,可简化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提炼为“养闺女”。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提炼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而且也增加了学习化学的趣味性。

七、相关内容,专题阅读

为了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如教材中的污染、燃料、能源、环境等内容可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阅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联想、推理、辩证思维和知识迁移等能力,去挖掘教材中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2]周继敏.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学化学教与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