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改变
作者: 季晓翼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基础学科,除了成绩比例在初中各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思想和方法基础之外,主要功能还是表现在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数据计算、基本推理以及证明的需要。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虽然有所改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间接弱化了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作用,所以亟需对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23-002
这几年,国家教育系统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不断加大,新一轮课程改革便在全国开展,素质教育因此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心。但是由于社会上对于中考的过分重视,初中数学作为中考科目,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回顾一些初中数学的教学,我们确实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本文就将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学模式常与教学方法混用,重演绎轻实践,重形式轻思想,所以正确的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是决定初中数学教学能否培养出具有逻辑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新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不少地区和学校也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无疑是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展开顺利的。但如今,衡量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优劣依然是学生的成绩这一唯一的标准。由此可见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目的的。于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质量,学校或教师一般会忽视学生的兴趣,而采取“题海战术”,选择一些繁、难的数学问题,导致教师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不堪。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缺乏互动,只能被动接受,根本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初中数学教师自身存在缺陷
首先表现在对初中数学课程不甚了解,对教材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超越教材,或是将教学内容凌驾于教材之上,偏离课本。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也脱离社会实践,纯粹的进行对于知识点和公式的训练,使得初中数学变得空洞无味,因而学生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广泛用途与生活中涉及到的具体范畴。其次是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单一的情况,教师占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灌输,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唱着教师的“独角戏”,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古板教条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最后是由于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这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足够的初中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也没有将新课改的理论要求作为教学的依托,还是按照一贯的方式进行教学,更没有对教学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思,从而导致问题的不断出现。
3.学生对数学的作用还不够重视与了解
学生从小学深入初中,整体跨度比较大,初中数学相对小学数学来说,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相应的难度随之增加,出现了平面几何、函数等小学从未涉及的内容。学生一时适应不来,加之小学时的学习一般都由老师和家长包办,导致学习的主动性很低。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学生认识不到数学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能够培养人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重要的作用。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巩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问题也比较严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策略有以下几点:
1.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所以要使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对地方和学校采取的各类教学模式进行整体的把控,针对不同地区教学资源的不同配置,调控各地区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能体现地区的特色。其次,应当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中摒弃过重的功利主义观念,应将培养发展的人作为采取教学模式的初衷。并且应该对一线教师定期定时的进行相关培训,使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还有就是应当明确当前初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改造,也不能以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所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应当体现教育的实践性。
2.合理运用教材
教师首先应在对教材合理运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材是在教与学过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媒介。现存的对于教材使用的问题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简单的照搬教材,使教学显得古板生硬,毫无趣味性;另外一种就是片面的追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凌驾于教材之上,过早过多地超越教材,使得教材内容弱化,教学空洞。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深入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灵感,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来解释数学,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喜爱。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培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学中提高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的成长必须经过师范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和自我教育四个阶段,以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观念,课堂不是老师唱独角戏,应该让学生参与进初中数学课堂,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模式,如幻灯片、模型等教具,多方面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他们的引导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升学之外,教师应该花时间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用足够的耐心去帮助、激励他们。适当布置一些预习复习内容,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初中数学的学习不是“埋头苦干”、“题海作战”,应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投入实际生活,可以制作一些数学模型。这样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数学的新鲜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认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改革与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
[2]杜丽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J]学周刊,2013,(32)
[3]王南平.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