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的原因初探

作者: 梁志欢

摘 要: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所必备的环节和基本形式。遗憾的是,在当前的思品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制约着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实现。探讨思品课堂无效提问的原因,可以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提问的质量,创设高效的思品课堂。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无效提问;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36-0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然而,在现实的思品课堂中,还存在着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走向了高效课堂的对立面。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一些无效或者低效问题,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仍有一些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有所偏差。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认知性德育课程,其重要的课程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树立学生的道德情感,而远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三维目标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品学科的首要目标。诚然,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灌输,但更需要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利用一些巧妙的问题,层层推进,启发学生的思维,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用。对课程目标理解的偏差,也导致了很多教师仍然热衷于对学生的“谆谆教导”,试图通过大量的讲述性语言强加给学生贴上事先预备好的价值标签,从而忽略了问题的功用,直接表现就是课堂提问数量较少或者较为随意,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制约。

二、习惯性无意义发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教师的解题过程中或结束后,目的是判断其过程、方法和结论的正确性,含有引导学生思考其解题过程、办法、结论是否合理的成份。常见的语句有:“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提问往往低效甚至无效,弊多利少。其一,要求回答者仅用“是”或“否”就能解决提问,所以思维程度要求很低;其二,难以发现学生真实水平,即使是猜,也有50%的正确率。

思品课堂往往存在着有很多的价值判断,比如“该不该破坏公物啊?”“他的做法对不对啊?”等等,而这些几乎没有思维含量的价值判断,学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看似一个问题,实际为无效问题。所以,此类问题在思品课堂中要尽量的少用,或是不用。

三、问题难易度把握不准

难易适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相反,如果问题过浅或过深,就会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问题过深的情况表现为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所提问题思维跨度大,学生经过努力仍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课堂出现暂时“休克”状态。而问题过浅的情况则更多,如一些老师上课经常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些问题属于浅智力的单纯性判断,不具有思考价值。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于学情把握有所偏差,导致了大量无效问题的出现。

四、问题个人倾向化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往往先指定好回答问题的对象,然后再抛出问题,或是把提问当作一种惩罚手段,以此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效果。当问题只面向某个特定的人或者群体的时候,其他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压力,感觉事不关己,激发不起其思考的动力。不仅不能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反而会造成学生的紧张和慌乱无措,使得原有的提问功能大打折扣。在倡导民主与情感交流的思品课堂中,这类问题会把民主气氛变得凝固,紧张空气弥漫,让学生感受不到起码的尊重,使本应该充满温情的思品课堂因为失去了师生交流的最起码的情感平台而走向低效。

综上所述,教师在思品课堂提问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还导致学生求知欲的降低,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思品课的价值目标难以达成。如何避免无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思品课堂的真正价值功用,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加强课堂提问方面的理论学习,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设置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发挥出提问的真实功用,才能让问题本身成为切实引领学生思维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