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校美术馆,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创美能力

作者: 李伟光

摘 要: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它们可作为提升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开展和推进艺术教育、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平台和获取资料信息的有效场所。故而,其功能日趋专业化并向多层次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多功能的综合体。在美术馆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名家(名师)讲座、艺术鉴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欣赏、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品格。多方位的美术实践与教育,为学生系统地学习美的知识提供了更多可能,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有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以艺术品收藏和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场所,美术馆必将会成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学校美术馆教育发展迟缓,建有美术馆的乡镇一级学校更是稀少。这就凸显了学校美术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学校美术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众美术馆,它对学生的艺术熏陶、美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馆; 学校教育; 教师作品; 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42-003

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国家文物局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切实将艺术馆青少年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日常教学体系。两个文件的颁发表明国家对于美术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要作用的重视,也预示着美术馆教育即将成为未来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暗示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的发展趋势。

美术馆教育是以美术馆中的艺术品为媒介,使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和鉴赏活动,促进其自主地接受艺术熏陶,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近些年来,国外不少学校纷纷与美术馆建立联系,国内不少中小学校也正积极着手开展将美术馆教育与中小学艺术课程相结合的探索。在学校美术教育和美术馆教育相结合逐渐成为当今中小学美术教育重要发展方向的趋势下,如何利用馆藏的各类艺术资源,开展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美术馆教育活动,强化美术馆教育与学校基础教育的联系,激发学生欣赏、学习、创造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国内,美术馆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美术馆是为人而设的公共机构,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作为美术馆的参观者、学习者,是美术馆教育的重要对象,是今后美术馆的使用者,是未来文化的继承人。走进美术馆,利用艺术馆资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因素。但在目前的中国,大多数的中学美术老师对于美术馆教学的认识和实践还仅是停留在“游览、参观”的层面,而对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和意义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知。因此,多数美术老师不懂得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艺术馆资源,中小学中的美术馆教育也往往只是一个形式,从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由于种种原因,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美术馆教育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在教育环节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美术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以及合作等方面都较少,在相关的设施服务的提供上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不少中小学,由于对美术馆教育认识和重视不足或美术教师们又往往相对缺乏与美术馆的交流与合作途径,因此,美术馆教育在学校的开展确实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也就很难积累有关的教学经验。

宁波市鄞江中学注重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在宁波美术特色教育中首开先河。曾任鄞江中学校长的徐惠银先生是鄞江中学美术特色教育的发起人,也是学校美术馆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徐惠银校长的领导下,鄞江中学注重对学校教师和本地艺术家优秀作品的收藏,同时也与本地优秀艺术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95年,鄞江中学启动了美术作品陈列室,并在之后的十年中充分发挥了陈列室的作用。随着藏品和经验的积累,原有的陈列室远远不能满足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1997年,鄞江中学对美术作品陈列室进行改造,重建为鄞江中学艺术馆,其功能从原先的收藏与展览逐渐拓展为集作品收藏室、展示厅、艺术家工作室、教师作品陈列室、学生作品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于一体,功能完备的专业美术馆。这为鄞江中学多方位的开展美术教育与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

鄞江中学美术馆更加全面满足了全校师生的需求,简化了一些多余的业务流程,更加实用、便捷。在艺术馆内,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馆的属性和特质,从而更加熟悉并且深入地了解在美术馆之内的藏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十分便利地与美术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专业的解说员来帮助解决自身的疑难问题。在学校建立艺术馆,亲身的实地体验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学生的感受,思考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对艺术馆教学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当的运用美术馆中的艺术资源,将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精而准地传递给学生们。

一、地域美术名家作品与学生的审美

鄞江中学美术馆中收藏着一批宁波本地名家和宁波籍名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收藏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名人,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才华,也不只是因为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准。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成功的故事影响着当地艺术的发展。艺术名家们描绘祖国、描绘家乡、描绘时代,饱含着对祖国情、家乡美、时代美的追求,反映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鄞州这片土地养育出不少一流的艺术家,如近代的沙孟海、潘天寿、沙耆,当代的全山石、童中焘、陈逸飞等等。地方名家作品的展示,一方面鼓舞着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拓宽了学校师生的艺术眼界与素养。在大量优秀作品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大家的不同艺术风貌,从他们的作品中吸收营养,更深入的理解不同画种带来不同美的享受。沙耆《山脚下》、全山石的《义勇军进行曲》、杜巽的《四明烟云》等作品中蕴含的崇高的价值观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教师通过介绍并解读名家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建立美的理想。学生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师美术作品对学生的影响

美术教育是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促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的授与学的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审美个性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有效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有助于学生心理、心灵及其学习上的顺利发展。美术教学的成果是在整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之上的,从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在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中培养个人情感,通过一定的技能、语言表达切实的感受,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个性和积极思想性。让学生学会表达,通过表达触及更深的、潜在的内心真情实感,与作品对话,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学校教师优秀作品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的作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为学生树立美感、培养兴趣、创造美的作品提供直接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巧的最好示范。鄞江中学的陈金芬、郑维丹老师,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色彩热烈、形式语言富有当代感;构图中明显地体现出他们对艺术形象上的自由表达,色彩上极为注意对事物的感受与强化。他们并不在意艺术形象的客观形态,写实与否,而是强调绘画主题的凸显;利用个性色彩和点、线、面的艺术原理,对事物神态的观察、特征的把握、情绪上的表达来展现客观真实。他们倚着对绘画色彩特殊的敏感,创作出一幅幅彩色的“交响乐曲”;以强烈的色彩打动着观众,他们在自由而纵横交织的笔触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学生可近距离地参观、观摩老师的创作过程,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艺术体验,享受着教师创作过程中的实验精神与艺术激情。

金华祥、李伟光老师的油画作品注重艺术形象的写实性,在技能上显示出强有力的刻画能力。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与观察,大量的创作与刻苦的练习,练得一身“真功夫”。写实绘画本质上在“画心”,技术之外,需要深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作品《心弦》中,人物背对着,正中坐姿,形成正三角构图;强有力的钢琴边缘线成的大量平衡线,将画面带入接近于”死”的状态,然而黑白相间的琴键和琴者欲弹的瞬间动态,给画面带来轻柔语音,引动轻微的心跳,表达出一个少年平凡的生活与神圣的理想。作品《祈福》描绘底层藏族佛教信仰者的形象,画面轻柔犹如隔纱。通过画面隐隐的看见那巍巍的山脉下一个虔诚的灵魂。作者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再一次唤醒人类对生命的态度与意义。教师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通过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

三、美术馆教学与学生学习

学校定期在美术馆举办各类展览与讲座,这已成传统。在名家讲座中,学生逐渐理解艺术的真实含义;在藏品展览中,学生可以领略前辈们的精神世界;在教师作品展中,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欣赏到学校教师的优秀作品;在学生作品展览和各类美术活动中,享受到同龄同学的不同艺术创新。他们拿出自己最新、最美、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展示,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美术馆已经成为学生们畅想美的重要平台。这些讲座、展览与活动,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升审美品位,拓展艺术思维。

作为省重点高中、省特色高中的鄞江中学,设置了美术特色、音乐特色、体育特色、综合特色教育。在美术特色发展中,90年代初就开始注重特色教育的良性发展。1997年学校建立以收藏、展览、创作、教学为一体的多功能型美术馆,展开了美术教育与展览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主动、深度地参与美术的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提升学校师生的艺术修养;同时艺术馆也将通过学校的积极参与,开发更加贴近教学大纲的艺术体验活动,通过名家、师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学校师生的艺术成就。

美术馆每年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美术馆名家藏品展”。每个新学年开始,多年珍藏的优秀作品都会与全校师生见面。通过专业的美术教师详细的介绍、讲解、分析名家名作。结合作品讲述名家作品与学校的渊源以及他们成功的事例。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准,弘扬了学校的文化历史。

两年一度的“美术教师作品展”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大事,展示了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和创作的能力,是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综合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享受艺术的节日。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是学校美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的发展。

鄞江中学通过美术馆举办每年的“文化学习月”、“艺术活动周”,组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创意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同学们的作品大多来自选修课、艺术社团和学生艺术采风活动。这些作品在美术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独自或合作完成,展示出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不凡的艺术才华。

美术教育是中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的美术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正确指导并科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学习美的规律和法则,循序渐进地去塑造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所以艺术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艺术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的教育系统工程。”在当今,高素质、创兴型人才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性竞争中实力的象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智力、道德、思维、思想等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美术教育在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如今的美术教育已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教师通过讲授、展示、解析美术作品以及教学示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有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讲授时,通过一定的欣赏规律与方法,来鉴别不同作品的存在方式;展示作品时,学生直观地欣赏、感受到作品不同的艺术美感,并感悟其所传达的内涵。这些说明,美术教育通过特定的审美等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造就健全的人格。

作为精神粮食的美术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同于政治说教和法律法规。视觉形象先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眼睛),从而带动感觉与情感上不同的体验,作用也不是直接的,有着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而陶冶情操,洗涤心灵和灵魂。美术(绘画)虽然不能够像语言、文字那样记录,但它从视觉的角度带来不同的美感,弥补了语言、文字表达不出的内容。美术教育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可通过可视形象传达出不同情感,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途径。在美术教育中所培养的对点、线、面,形态、造型、透视、空间、黑白、色彩、数列、情感、实验、想象等,一系列的认知和表现方法、技能,对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其他学科以及将来从事的专业或职业都非常有益的。

中学与美术馆相结合,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能发挥艺术馆与学校双向积极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美术馆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丰富的指导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向美术馆提出学生们所关心的学习议题,较好的利用艺术馆资源。并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方式。这使得在未来的关系中,艺术馆能够与学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美术教育活动的方式可以更加丰富且富有成效。学校可以以美术馆为基地,长期开展一些对于学生较为有趣味性或研究性的教育活动,从而体味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美术馆也可以为学校充分地考虑、策划一些符合学校主题的活动,并且在长期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情,让学生的生活更加诗意,更加美好;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热爱艺术,真正把美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与美对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2]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

[3]钱初熹.《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