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策略
作者: 罗兰兰摘 要: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历来是教与学的难点,本文以学生日常作业中的错例为样本,对学生的解题错误进行分析、探究,总结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在错误中提炼教学策略,力图通过这些方法有效提升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 错误;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77-00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新课程强调,要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笔者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这一板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从问题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反思,进而寻找方法,提高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卷分析,了解生情
笔者自拟了一份问卷,对本校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有效93份。下面是问卷调查的汇总: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解决问题”成了学生头疼的事。62%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类型是最难的数学问题,而选择填空题的38%同学中,大多数也是因为填空题中的“解决问题”题型。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直面错误,探寻根源
错误并不可怕,出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现象,和学生本身的知识技能、心理能力、智力品质密不可分。其实,错误能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此,笔者从“错误”入手,以最为直接的学生日常作业为样本,探寻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根源。
1.审题不清,草率答题
【错例】二年级上册P.55
学生错解:需要4根筷子。
错因分析:这种错误很明显是没有看清题意。没有分清“双”和“根”的区别,看到画面中有四个人,就想当然地填上“4”,造成答题出错。
2.信息模糊,不懂取舍
【错例】一年级上册P.90
学生错解:①7+5=12(人)
②9+5=14(人)
错因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无法找到准确的数学信息。相对于传统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的形式,新教材中图文式解决问题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被一致认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思维。可是美丽的图画外表虽然看起来形象、直观,却为学生的思考带来了困扰。
3.经验不足,思路不清
【错例】二年级上册P.79
学生错解: ①8×5=40(元)
②4×5=20(元)
③8+4=12(元)
错因分析:这是一道和生活经验有关的题目。二年级小朋友缺乏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时根本没有联系生活,没有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成人,所以需要8×4=32元,女孩买的是儿童票,那么再加上4,最后结果是36元。
4.知识干扰,思维混乱
【错例】二年级上册P.64练习十四第2题: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
错解:4×6=24(人)
错因分析:这道题如果放在一年级,相信不太会有学生做错的。但是放在二上《表内乘法》这一单元,却有学生出错了。因为这一单元学的是乘法,学生理所当然觉得是用乘法解决,而没有仔细分析比较。
总之,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具有多样性,我们不能一味归结为孩子学习不认真,不用心,而应该静下心来整理分析学生的错误,从而改进教学措施,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三、循错思措,优化策略
循着学生错误的根源,笔者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采取以下措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做好铺垫,打实知识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而言,要想达到“善”,下面两点是必备的“器”。
(1)重视“数的认识”。数是生活中具体事物数量抽象的结果,所以在“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数”说话,在说的过程中感知数与数、数与生活的联系。要努力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生活现象相结合,并借此消除刚刚接触“数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数”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2)明确“运算的意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意义理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据和基础,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安排,联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2.经历过程,养成解题习惯
“审题—思考—解答—检验”是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把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经历解题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明题意,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审题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效果。因此,我们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些许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题意。
指读:顾名思义就是手指(或笔尖)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无法独立地把题目读完整,老师不能性急,可以和学生一起指着读下去,体现认真读题的重要性。到了一下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多了,老师也可以慢慢地放手了。
圈点: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圈圈画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题意。
画图:有些题目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示来表达题意。可以用实物图、线段图、方格图、列表等形式表示出问题和条件,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2)细思考,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解决问题的实质是借助已有的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采取合适的策略,构建从已知条件到达未知结果的逻辑链条。因此,找准解题的思路是关键。
对于一步计算的题目,要抓住四则运算的意义、注重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在学生用一定的方式表述问题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已知数量之间、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从而解决问题。当然数量关系的建构不能公式化、程序化,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多次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模型”的典型实例,再作一定的提升。
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中间问题”。要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但不要追求形式化,学生只要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清楚即可,也应允许学生根据直觉、猜想、合情推理等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重解答,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正确解答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环节,是解题探索过程的提炼和呈现。不同形式的问题,解题方式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思路,一步步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4)勤检验,保障解题的正确性。“检验”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正确解答的保障。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慢慢养成检验的习惯。
3.丰富体验,促成“学”“用”相长
“学以致用”,反过来,“用”也能有效提升“学”的质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验证、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循错思措,学生练习中产生的错误,应该被我们教师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错误,如果我们能细分析,勤思考,积极探寻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77,7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