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适宜性图谱,帮助幼儿进行歌唱活动

作者: 归明芳

摘 要: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3-6岁的幼儿,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一些复杂的音乐歌唱材料。如果教师不采用适宜的图谱,会让幼儿感觉到音乐歌唱活动非常枯燥,不能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整个音乐歌唱活动,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及音乐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适宜图谱,帮助幼儿进行音乐歌唱活动。

关键词:图谱; 适宜性; 幼儿; 歌唱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08-002

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这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在歌唱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前面教过的歌词,幼儿后面唱就记不住了;明明需要清唱的地方没有唱出来,需要铿锵有力的唱的地方就唱的轻柔;需要幼儿唱出歌曲意境的,幼儿却没有任何感情投入,唱的干巴巴。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歌唱活动的内容,设计适宜的图谱,将这些音乐材料、元素简单化、形象化。调动幼儿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这样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就能运用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适宜性图谱凸显的基本元素

适宜性图谱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将复杂的音乐材料用图象化或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替代物的过程材料,用以帮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发挥教育价值的一种视觉符号材料。

1.简单明了的图谱表达歌词内容

在歌唱活动时,我们首先要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幼儿学起来才有兴趣,有兴趣才能做课堂的主人。因此通常一段歌词出来,我们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用图片代替,那样反而会显得多余,我们要遵循“形似”的原则。

例如小班歌唱活动《春天》,我们可以这样使用图谱“春天天气真好”——用一个大大的太阳表示;“花儿都开了”——用一朵一朵的盛开的花儿来表示;“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用一棵棵弯腰摇晃的杨柳树来表示;“蝴蝶姑娘飞来了”——用飞舞的蝴蝶来表示;“蜜蜂嗡嗡叫”——用可爱的小蜜蜂来表示;“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用跳跃的小白兔来表示。这些单张图谱就能立刻表达出每句话的意思,清晰自然,幼儿一看就明白。

2.注重情感符号在图谱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情绪表达上有易冲动性1,我们要引导幼儿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也要体验到歌曲表达的情感,能用恰当的情绪情感表达歌曲的内容,这样的歌唱活动就更有丰富性和层次性。

例如大班歌唱活动《小树叶》第一段:描述的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的情绪,我们可先问问孩子离开妈妈的感受,孩子们会说害怕,着急,想哭泣的感觉,我们就可以在这一段图谱的前面注明一个哭脸娃娃的图片,暗示幼儿唱起歌曲的声音是轻柔的,有点想哭出来的感觉。到第二段时,就可以提问,你觉得这时的小树叶是什么心情,幼儿会说勇敢,坚强,乐观的情绪,我们就可以用小手握拳的图片放在图谱前面,暗示幼儿这一段歌曲要顿挫有力的演唱。

除此以外,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情感符号,小班幼儿在使用情感图谱时可以结合卡通形象,帮助理解,如抒情的歌曲,需要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就可以用小草、柳枝、流水等;表达欢快、活泼的歌曲,要求唱的轻快、跳跃的,就可以用小鸟、小白兔、小松鼠等轻巧跳跃的形象来表达;等到了中大班以后,我们就可以用简洁明了的符号、文字的方式表现图谱,如用↗表示旋律线的向上走向,↘表示旋律线的向下走向,〉〉表示快,〈〈表示慢, 表示弱, 表示强,★表示情绪高昂等等。

3.注重不同演唱形式在图谱中的运用

新授一些歌曲时,既要弹琴,又要指挥幼儿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如领唱、合唱或男女声对唱等,教师会显得非常忙乱,还耽误教学时间,幼儿唱的也会无厘头。那么教师要学会用恰当的图谱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利用颜色、线条、男女娃娃头、单个头像、多个头像等图形分别表达不同的歌唱形式。

例如大班歌唱活动《国旗红红的哩》,这首歌曲要求幼儿练习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五颗金星,(♀♀♀)黄黄的哩,(♀)升在天空,(♀♀♀)高高的哩,(♀)我们心中,(♀♀♀)甜甜的哩,(♀♀♀)哩哩哩啦,啦啦啦哩,我们心中甜甜的哩。用单个小人和多个小人在图谱中的运用,教师在弹奏时,幼儿只要看着图谱的提示,就能进行领唱和齐唱。

二、适宜性图谱在歌唱活动中有效呈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教师要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2因此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的原则,以及歌曲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进行恰当时机的呈现。

1.图谱在歌唱前介入

例如在大班的《戏说脸谱》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出示窦尔敦、关公、典韦、曹操、张飞等任务图谱,先让幼儿了解他们的简单经历,然后再演唱这首歌曲,这样教师教学起来就比较容易,幼儿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2.图谱分层次介入

例如:在大班的《龟兔赛跑》的歌唱活动中,由于班级幼儿基本都听过了故事《龟兔赛跑》,因此我们分层次分步骤对幼儿提出要求,第一次图谱的展示重在看,让幼儿通过看图谱而听音乐;第二次图谱的展示重在听,引导幼儿在听中对比音乐与故事,加深对音乐的印象;第三次图谱的缺少性展示强调的是视听结合,帮助幼儿掌握图谱与歌曲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音乐发现缺少的图谱,第四次就是根据歌曲将打乱的图谱按照内容顺序进行排序,并进行演唱。层层递进深入,幼儿轻松自如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唱。

3.图谱边听边介入

例如中班《三只小猴》的歌唱活动,这首歌曲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听歌曲,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当幼儿说出听到的内容,教师就用相对应的图谱表示出来。然后继续听,并哼唱在心中,让幼儿说出听到的内容,教师继续摆对应的图谱,当所有的图谱都摆放好后,让幼儿边听边哼唱,然后调整图谱摆放不正确的位置。由于多次的听哼歌曲,再结合正确的图谱,幼儿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就变成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三、适宜性图谱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融合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3。我们可以将歌唱活动中使用到的图谱,按照歌曲的类别,用KT板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自由的练习巩固,同时在提供的图谱材料上还可以再丰富、自由、多元化一些,让幼儿能根据新的图谱进行创编活动。如领唱、齐唱、位置可以用插卡式,让幼儿自由转换演唱方式;在演唱时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乐器等等。

适宜性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改变了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内容,让幼儿感觉单调和枯燥的方式,使歌唱内容的表达更生动、形象。另外适宜性图谱的运用,促进幼儿自己动脑,自主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发挥幼儿自主探索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儿童,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情况,随时调整图谱策略,有效运用,让幼儿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巧妙解决难点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情绪情感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11年3月第20次印刷

[2]幸福新童年编写组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2012年11月第2次印刷

[3]张军主编.《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2011年9月第1次印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