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让区域游戏“活”起来

作者: 王建芳

摘 要:区域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常常会出现幼儿玩了几次后,就缺乏兴趣的问题。针对此种现象,教师改变以往将所有游戏材料一次性全部投放的方法,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运用递增式的加法,及时一点一点的增加游戏材料,调动幼儿兴趣,增加游戏的吸引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减少游戏材料,促使幼儿相互交往。加加减减,使得游戏区域内的材料有序的变多变少,孩子们的兴趣随着材料的不断出现而逐渐高涨。不断变化的游戏材料在灵活的运用中,也将老师无形的指导传递给孩子们。

关键词:区域游戏; 材料; 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14-001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里,区域游戏因为有开放自由的空间,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游戏区域投放了精心制作的材料,幼儿刚开始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玩了几次后,幼儿就对这些花费了老师大量心血的材料缺乏兴趣了,在区域内活动时也显得无精打采,敷衍了事。经过观察,我们在投放游戏材料的时候,灵活使用了“加减法”,让游戏活动更加吸引幼儿的目光,游戏活动显得更加活跃、生动。

一、递增式的加法,增加了游戏的吸引力

美工区内,我们结合“春天”主题,在墙壁上用废旧报纸做了几棵树,孩子们立刻就发现了这几棵光秃秃的树,自然而然的围着这几棵树讨论是桃树还是柳树,老师趁热打铁的端出早就准备好的粉色、绿色皱纹纸,告诉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创作,让这几棵树变成自己喜欢的树。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有的做桃花、粘贴桃花,有的搓柳枝、挂柳条,忙得不亦乐乎。

两天后,孩子们基本玩过后,美工区就门可罗雀了。这时,我们在区域内加入了大量深绿的彩色纸张、黄色的皱纹纸。孩子们好奇的看着多出来的材料,七嘴八舌地说:“这么多绿色的纸,又不好搓柳条,干什么用呀?”“我看,绿色的还可以做小草呀,黄色的可以做迎春花、油菜花,老师对不对呀?”我们原来设想的是用绿色制作柳叶、桃树的叶子的,没想到孩子们还想到了春天的草地。于是,在新材料的吸引下,孩子们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有围着老师学着剪叶子的,有忙着在树下贴小草的,最认真的是忙着做迎春花的,又要搓枝条,又要做花、粘花,个个全神贯注,游戏结束的时候还不愿休息,第二天又急急忙忙的冲进美工区忙碌起来。常常会有不少孩子聚在越来越漂亮的“树”旁指指点点:“这是我做的粉红色的桃花,好看吧!”“那是我做的柳条,老师说我贴的叶子最好看了!”在孩子们基本熟悉了制作方法后,我们又适时在区域内加入了几张旧报纸:“这几棵树越来越漂亮了,都没地方贴花了。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棵树,然后再把树打扮一下呢!”从此,美工区成为最热门、人气最旺的区域。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一改以往将所有材料一次性全部投放的方法,避免了幼儿面对大量材料无所适从的情况,而是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及时一点一点的增加游戏材料,幼儿的兴趣一次次被调动起来,专注于每一次材料的变化和丰富,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操作技能也随着相应提高,能力不同的孩子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正确的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操作内容,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游戏活动也显得更加深入并具有持续性。

二、减法带给幼儿更多交往的机会

专家的研究表明,玩具设备可以使用的数量跟儿童游戏的社会性互动水平成反比,玩具的数量越少,越能促进幼儿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这一论点在区域游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证明。

娃娃家游戏区一直是孩子们热衷的游戏区域,因为里面有很多仿真精巧的各式玩具,孩子们喜欢在里面喂娃娃吃饭、给娃娃洗澡。不过,我们发现虽然娃娃家里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是孩子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很少,孩子们在游戏中和同一家庭中的“成员”也很少交往,更多的满足于独自使用各种玩具和用具,和玩具娃娃做一些比较机械单一的喝水、吃饭等动作。

于是,我们使用减法,将娃娃家里的玩具进行整理,清减了部分玩具。果然,由于玩具减少了,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往越来越多了。有的“妈妈”抱着娃娃对“爸爸”说:“宝宝的小勺子不见了,不好吃饭了!快到那边跟欣欣家借一个来。”过了一会,“爸爸”拿着勺子回来了,两人头靠头的开始“喂饭大业”。几个家庭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经常看见“小妈妈们”抱着宝宝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小爸爸们”有的忙着烧菜,有的忙着倒茶伺候着这些“妈妈宝贝”。娃娃家的欢声笑语也吸引了更多孩子到那里做客,也自然而然的将游戏内容拓展到如何“招待客人”,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三、灵活加减增强了游戏的有效性

在“垒高乐”区域游戏中,我们一开始就投放了空茶叶罐、木头积木、纸杯三种不同的材料,期望孩子们能通过操作不同材料,获得更多的关于堆砌、垒高的经验。在孩子们开始进区操作后,我们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用木头积木进行垒高,对茶叶罐没有兴趣,看见纸杯不是将它们垒高,而是喜欢将纸杯一个个套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喜欢木头积木是因为木头积木数量多,而且里面就有长、短、圆、方、三角、半圆等不同形状的积木,已经极大的满足了幼儿探索操作的需要,自然无暇顾及其他两种不同材料。于是我们将茶叶罐和纸杯收了起来,只留下木头积木让幼儿不断操作。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用木头积木垒高的经验后,再将茶叶罐和纸杯放入游戏区,孩子们的目光被吸引了,使用这两种材料的幼儿越来越多。在老师有意的“挑唆”下,常会出现挑战场面,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区域里经常看见不同材料垒出的高楼在争奇斗艳,效果显著。

加加减减,使得游戏区域内的材料有序的变多变少,孩子们的兴趣随着材料的不断出现而逐渐高涨。不断变化的游戏材料在灵活的运用中,将老师无形的指导传递给孩子们。整个游戏环境一扫以往的呆板被动,显得活而不乱,各个区域内的孩子都专著于自己的活动,在一次次的游戏中积累更多的经验,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