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作者: 杨平

摘 要:中国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在表现形式上它以线造型,以形写神;在构图上它以意象布局;在笔墨技巧方面它极讲究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并强调诗、书、画、印熔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本文从形式、构图、设色、用笔、用墨等方面对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国画; 开合争让; 骨法用笔; 计白当黑; 经营位置

中图分类号:J21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33-001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一、中国画的构图

绘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注意章法和布局,即构图。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元化、多层次,又要求统一,关于这些特点,下面在分条叙述。

1.开合争让

在构图方面古人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中国画家最常用的一句俗语就是“开合争让”之法。清代郑绩在《论景》中指出:“凡布景起处直平淡,至中幅乃开局面。”这里强调开始布局之后,必须注意展开局面,即经过展开后,郑绩又认为要“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笔之运用亦然”,在国画章法布局中,正须避免这种小的开合和小的争让。

2.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这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引述发展前人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的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虚和实不可分割,是构图法的两个方面,孤立的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恰当的。

3.“置陈布势”以意为之

“置陈布势”指对画中景物的安排,亦即“章法”布局也。“六法”称为“经营位置”,略相当于西画之所谓“构图”。

西画画面的构成——即“构图”,一般来源于“取景”,是将一定视域以内的现成景物,裁取其一部分而如实写之。国画所写之景物遂亦不受“焦点透视”法则所束缚,多按“移动散点透视”法则处理之。此虽曾被误认为“不科学”,实则知其一未知其二,(知有自然科学而不知有“艺术科学”)隔靴之见,已无须深辩。

二、中国画的笔、墨

笔墨技法是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一幅好的中国画,在表现技巧上要有笔有墨。所谓“有笔”就是要做到“骨法用笔”。

中国画要“有笔”,还要“有墨”,所谓“有墨”,就是墨韵生动。

水墨画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用墨的各种变化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凹凸、空间、质量等,其表现力并不亚于色彩画。由于水墨画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艺术趣味性,得到历代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和推崇。到了宋元时代,水墨画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很高的水平,以传写意为宗旨的写意画法,写意画或纯以水墨,或以墨兼色,都十分讲究用墨的方法。

三、中国画的用色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又有着自己的讲究和要求,其颜料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有光影的变化,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宋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赋以不同色彩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环境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不断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四、中国画的其他特点

(一)线条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和语言

线条是视觉形式的最基本的语言,也是人的主观创造。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艺术成果,又是人的感觉、领悟和想象。以线条的形式来观察和认识自然界,可以说是人类视觉的一种普遍特征。明清之际的画家石涛曾这样认为:“线条是一切的开始。”而西方绘画大师安格尔更进一步的说:“线条就是一切。”中国画的线条具有创造艺术美的巨大功能,经历代画家的研究和实践,使中国画的线条在绘画中已经脱离了自身的物质意义,完全成为一种精神之美以及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中的线条把中华民族固有的雄壮气概、伟大格调充分的得以表现。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更具备了这方面的优势,因而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十八描”、“十八皴”,体现出线条的不同风格和意趣。人们崇尚东方艺术,其实质就是崇尚“线”的艺术。

(二)题款和名章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

绘画是用色彩或单色在纸绢布等平面上造型的一种艺术,它不像综合性的戏剧那样,能曲折细致的表达内在的思想感情。绘画的这种局限性,就需要用文字来加以补充说明,世界上的绘画大都有画题,画题就是一幅画最简单的说明。此外往往还有署名及创作年月。然而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之点在于,西方画的画题往往写在画幅之外,而中国话的画题往往题写在画幅之内,中国画不仅在画幅之内写上画题,还逐渐发展到题诗词、文跋,以扩大对画的说明。同时为了方便查考,题上作者的名字和作画年月,中国画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更增加了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成为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

以上谈到了中国画的一些最基本特点,但是这些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中国画自产生时就有开放性和博大的气概,那么在今后的发展中,它一定会吸收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产生一些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

[2]《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3]《文艺研究》158期

[4]《文艺研究》159期

[5]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张省.《东方美术》杂志季刊,1991

[7]崔庆忠.《世界艺术史绘画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8]韩玮.《中国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