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电类专业课教材的思考
作者: 吴明摘 要:2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职业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只有把握住职业教育应用性的本质特征,才能抓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灵魂。本文通过本人在无锡新区外企的工作经历及近几年的教学感触,论述了职业院校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培养出满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办学特色; 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50-001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应具备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办出职业院校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每学期结束前,教务处给我们每位专业课老师都发了一份《教材征订表》,就下学期各门课程的教材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我校领导对教材改革的重视。那么,怎样的教材才符合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呢?对此问题,也许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学期我担任《电子电工技术应用》《弱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结合本人多年在外企的工作经验,我认为现行的大部分电类专业课教材的内容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删改,因为这些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例如《电子电工技术应用》教材的第二章讲述的是交流电的内容,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太多涉及到微积分和复数的计算,对于我校“五年一贯制”大专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接受;《弱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内容非常系统全面,涉及到的相关国家、行业的标准较多,而涉及到的实用案例几乎没有。枯燥的文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不免使专业课成为了“语文课”,更不用说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
对于电类专业课教材的内容,起初我以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数学推导总能使学生茅塞顿开。然而,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事与愿违。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它自身的体系,都有确定的培养目标。我们职业院校是培养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职人才,它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也不同于大学阶段的学历教育,技术工人的劳动相对搞科学研究或产品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譬如,一个维修电工修理一台定子绕组烧坏的电动机,他只要根据这台电动机绕组的原始数据绕制新的绕组;根据原来的联接方式进行连接就行了,至于绕组的匝数、线径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选用这种型号的漆包线和绝缘材料等,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解得那么清楚。但从事电机设计的工程师,对一台电机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了如指掌,对每一个参数的确定都必须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一个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就是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方案制造出合格的产品,他所需要掌握的就是有关这个产品的基本知识和加工这个产品的操作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办学特色的应用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是从事某职业岗位所必备且实用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规范。理论知识不苛求其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岗位实用为准。
我们许多老师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想学习,越来越难教。我想学生们学习兴趣普遍下降与教材不无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编一些实用的校本教材,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校这几年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之对应的校本教材的数量还是偏少。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社区代表、企业技术人员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新加坡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所用的教材, 特别是专业教材, 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自己开发编写的。他们认为开发校本教材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是内容广泛, 实用性强。二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校本教材可以采用活页的形式方便地加入或删除,因此可以方便地把一些新的实用技术补充进去, 真正做到了教给学生有用的, 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识。我校也涌现出了一批学生喜爱的校本教材,比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安防工程CAD制图》等。这些优秀的校本教材不仅解决了学生学有所用的问题,也是学院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职业教育发展要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职业院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教材开发上下功夫。校本教材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因此,进行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的探索与实践,无论对于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18
[2]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50,61-63,87-93
[3]汪博兴.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5):20-23
[4]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7,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