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作者: 周辉 乌小花 杨吉曼

摘 要:针对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就业观念积极健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就业观念误区。其中最显著问题是部分学生缺乏坚定的意志品质。学校就业部门、各级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应该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首都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75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6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首都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已近十万,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面临的自主择业的压力也越来越严峻。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具有民族性、先进性等优势,又具有思想摇摆性、易渗透性等不足。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修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全方位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促进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维护首都高校稳定和谐、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结果

此次调研主要选取了首都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调研对象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1.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自主择业的主动性

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实行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二十年来自主择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调查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愿意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愿意回民族地区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出生长大的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感情。在我们的调查中,6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愿意回到民族地区就业。

3.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对自身职业潜质理性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首都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85%的人从没有做过专业的个人职业潜质分析,他们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多的是凭个人感觉或者老师同学的评价,带有较高的主观性。

4.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人创业意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毕业后有创业想法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只占8%。

三、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1.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上就业观念比较端正,有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心态。首先,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出生长大。他们天然的对本民族以及民族地区有比较浓厚的感情。其次,国家的民族教育中一直在大力开展热爱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地区、做民族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教育。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再次,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已经启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也在吸引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乡就业。

2.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再就业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部分学生缺乏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由于其居住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思想状况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特殊性,主要是受到民族、宗教、地域、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表现的更为复杂。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家庭条件不富裕,收入较低,父母都期望他们能够通过大学教育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早日成家立业,减轻家庭负担。面对这些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形势中,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和应对竞争,出现思想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期望值过高等思想状况,导致他们意志力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这一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中缺乏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1.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根据自己的特点、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个人优势,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放下“专业对口”的包袱,少数民族大学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广泛的收集就业信息,大胆创业,大胆的去寻找和尝试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更多的就业岗位。

2.各级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结合具体情况,相对统一的实施方案,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扩大使用民族语言的就业市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民族身份对民族学生的就业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有些特性以及所学专业仍然影响着他们的顺利就业,并且有些实际的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靠自身的资历难以克服,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协力合作,共同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

3.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民族因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反应在文化层面,具体表现在性格、观念、生活习惯、节日、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在彰显个性化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及思想状况,在他们困惑、停止不前时引导他们,在他们困难、挫折、苦闷、绝望的时候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关心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每个人的意志品质都是在实践锻炼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才能进而磨练顽强的意志。引导他们把行动的目标性、计划性同行动的主动性统一起来,培养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本文为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首都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编号B J S Z2012Z D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