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教学中“任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杨阳 韩禹锋 李雯雯 尹宝莹 张智昊

摘 要:Photoshop图像处理(简称PS)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学软件,依照设计艺术的专业特点,其实践性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产品或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社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观念的物化,是设计实践中产品流向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而任务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环节的实践认知。

关键词:Photoshop; 教学; 任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61-001

Photoshop图像处理(简称PS)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学软件,它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绘画、装潢设计、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网页美工设计、数码照片处理等领域。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由于受造型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侧重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画图案,画设计,对所设计产品的工业流程,材料选择和技术统筹缺乏必备的知识,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这样只注重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忽视设计艺术教育中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潜力。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并缺乏相应的实验、实习设施和场地,学生从未亲手制作过“产品”,从未接触过怎样用材料和工艺过程来实现设计,从未想过制作成本问题也是当今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不懂施工过程;学习平面设计的同学从未接触过印刷;毕业设计的实物作品寥寥无几,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求,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说不脱离实际。出不了自己的作品或在实际设计中不能把自己的操作能力发挥出来。实际上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不仅仅是熟悉软件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的,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是完成了全部流程中的一道工序,更要具有设计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只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学生看不到前因和后果,获得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太高。

依照设计艺术的专业特点,其实践性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产品或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社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观念的物化,是设计实践中产品流向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而任务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环节的实践认知。

整合课程体系,建立“分组任务”结构,是完善“技艺并重”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将基础造型能力与工艺制作和材料技术相结合,将设计课题与生产技术应用进行综合训练,注重知识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形成按照职业化标准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运用整合能力设置课程,建立既相互关联、衔接,又有明确的区别和技术成分,强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技艺并重”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

为改善PS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试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相对完整的任务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许多院校与教育机构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尝试与任务体系的建立,对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教学互动,产学研并重,激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应该是具有一定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任务,强调结合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操作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任务驱动”不再单纯按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展开,而是跳跃式、“超链接”式的,通过多个小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任务体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在把PS课程按照内容设计成多个大任务之后,还要将每个大任务按照其知识点的划分设计成若干个彼此相互关联的小任务。小任务的难度不能太大,工作量也不能太多。难度太大、工作量太多,会使学生所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大,一下子涌现出来的一大堆问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意义建构,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将半途而废。小任务之间的顺序应该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体现完成大任务的步骤。因此需要形成学科式、结构清晰的“任务体系”。

任务完成后,要对同学们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一般是把观察法评价和作品评价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不应过多地注重结果的对与错。这就是观察法评价。另外,制作的作品需要展示,通过直观效果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对作品评价,老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讨论,以求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完善能力。

实践表明,在Photoshop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系绥化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号(JS2011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