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育中的教师风格
作者: 冯加喜摘 要:面对作为发展性教育的新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在教育功能上要有新的认识,在教学风格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到在“博”而“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交换信息、指导探究。
关键词:新语文教育; 教师风格; 平等;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05-001
“传道、授业、解惑”延续了一千多年,人们耳熟能详,然而伴随着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手段多媒体化,教育素养高适应化,语文教师被赋予全新的教育功能,呈现出全新的风格特点。它将体现新语文教育理念与新世纪意义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去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性行为。
什么是新语文教育?简言之,新语文教育就是发展性语文教育。社会的发展追求与新生一代的发展品质,决定了新语文教育必须是发展性的。鉴于此,新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具有新的风格特点
一、学者型
把语文教学看作是完善学生人性的一门艺术,也是完善自己人性,把自己推向辉煌的一门人生艺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能搞教学科研,会写文章,一个不会写文章或不大会写文章的语文教师是难搞科研的,是一个不完全的语文教师,不适应新语文教育,因此,作文学者型语文教师,其自身必须有坚实的写作素质,不仅能掌握写作规律,通晓写作程序,精于执教之道,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进而掌握比较系统的科研理论方法,树立语文科研意识,努力学习,奋力拼搏,不断提高业务和思想水平,在语言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这种身教下,自然出高徒,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就是语文教师的座佑铭”,更是新语文教育中教师的座佑铭。
二、平等性
古老的国度向来强调“师道尊严”,但现在教育中推崇的是平等民主,新语文教育更是如此,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协商、研究、咨询关系,教师悉心听取学生有关自身个性、兴趣、需要等的看法,就学习起点、进程、方法等进行协商、讨论,提供参考意见,取得相近认识之后付诸实施,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最终走向完全的统一。打破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失衡状态,让学生平等对话,在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平等的合作过程来建构知识。
民主性和平等性是新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性,师生间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民主与平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即“闻道有先后”,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更不存在尊卑关系。长期以来形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神圣的、崇高的形象,是其在道德修养和知识积淀等方面的原因。从情的角度而言,每个学生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内心世界,拥有自由的意志和自由的空间,因而师生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与尊重。因为在“不平等的主体间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对话”。所以教师要努力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习惯。只有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
三、相互性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表明,信息的获取、拥有、加工、发布等是相互的,没有相互的信息活动,就不能实现信息的增值;由于学科 越来越细的分工,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知的,每个人所精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因而,正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相对的。在已知的信息上,你是教师;在未知的方面,你就成了学生。学生同样如此,他可能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在新语文教育中讨论式、研究式、相互性就是这种教育、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因而新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摒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以不断重新学习的心态面对新教育对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深化师生之间的交往,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相互交换已知的信息,共同探究未知的空间,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
四、指导性
新语文教育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视作整个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主动学习行为的学生课题研究,是在研究中发现、认识、生成知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课堂中获取;是在研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在课堂接受一种方法性知识。但是,学生的课题研究不能在自发状态下进行,而应在教师指导下服从于语文素养教育的目标来开展,依据自己的发展水平来实施。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具体而言,教师的指导性表现在指导选题:学生的选题要适合于自身特点,在指导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研究的可能与研究的价值;指导方法让学生了解与研究内容相关联的、与自身特点相联系的方法;指导结果的表达:让学生明白回答“有什么”,说明“为什么”,引出“怎么办”。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博”与“专”和谐统一的知识结构上,从整个语文体系的背景下对课题的理解,指导得好,指导得实,指导得活,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近研究。
五、创新性
为使教育工作契合时代之需,培养造就出一大批适者、强者,新语文教育中教师的风格要具有创新性,力求不断自新,敢于否定自己,否定已有成就,努力塑造一个新“我”。追求新的成就。在课程设计、课堂动作、学习方式、研究活动等方面进行变通、调整、开掘、借鉴、创造,不固步自封。时时用“重新开始”激励自己,处处用“力争上游”鞭策自己,以使教育面貌出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设计新的对象,构想新的课程,否定已有的风格。面对层出不穷的变革,另觅探究、发展、创造之道,直奔语文教育创新。给已有的学习案例注入新的活力,对现成的案例来一番创造,积极创设种种因地制宜或因人而异的教学环境、途径、手段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情景中,体验学习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
为适应新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必须自觉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的风格特点,在复杂的理论上作出新解析,在艰难的实践中踏上新的台阶。唯如此,才能不断突破,不断发展,而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名牌教师、品牌教师,赢得学生的爱戴与敬佩,在新语文教育中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