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初探
作者: 夏肖雅摘 要: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让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从而快乐高效地学习,是每位一线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作策略上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55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13-001
众所周知,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那么将不能收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新课改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一、新课改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式地进行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的启示:首先,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勇于质疑。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兴趣;其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把课堂还给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三,在走进课堂之前,学生进行学习是有所准备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的材料进行主动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努力做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去探究知识,努力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合作、探究
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具有全球化、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发育过程之中,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和思想会有很多的不成熟特点。如何让初中学生合作、互助、高效地完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是每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初中生在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往往会有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随着课程知识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就需要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作为课程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做到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去探究、掌握知识。
1.小组主导,激发兴趣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要想让小组合作有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采取“异质分组、就近分组”等多种方式进行。不论怎样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对小组成员的每个人分工具体、任务详实、公平对待。这样不仅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心,也能够使课堂教学在有效时间内达到高效。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七年级《信息获取与管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教会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中逻辑命令提高搜索结果的精确性,使用常用的命令符号“+”和“-”或 AND、OR、NOT。紧接着,分小组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同样的关键字进行搜索,比较搜索结果。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时,教师要对班级内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两三个人一组,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尽力合作。或者,教师可以刻意安排一两个学生与自己一组,作为班级表率,带动班级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2.问题主线,注重引导
小组合作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成员具有明确、清晰的任务。教师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会引导学生不断地、自主地探究每一个课时的重要知识点。所以,小组合作一般会是“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归结点,也就是努力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小组合作的核心环节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各抒己见。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途径和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等任务,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多个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探究,以此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时,可以先请个别学生谈谈遭遇计算机病毒的过程,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分组活动:通过阅读病毒的资料及教材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生活中碰到的生物病毒的特征,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
3.分享交流,及时评价
在小组合作后,学生大都能从探究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从问题中学习到知识。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和高效,能够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尊,也能够发展学生的身心、锻炼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评和鼓励,因为大多学生都具有“渴望被关注、希望被承认”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掌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详实的分析,并对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探讨和合作互助的活动给予鼓励和赞赏。
例如,在讨论学习了“计算机病毒”相关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小组内的讨论、记录、发言等适当地引导、激励和评价。课堂评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以期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比如评选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荣誉等鼓励。在这样的课时内容背后,给予学生肯定的态度和公平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得到有效转变,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合作的力量、探究的自信。
总之,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初中阶段的学生会出现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让学生在合作的形式下进行问题探究,能切实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多种意识得到培养。每位一线教师一定要认真地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结合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并因地制宜地切实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蒋建美.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2.
[3]罗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探究[J]科技资讯,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