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作者: 张爱华

摘 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起一座座知识的桥梁,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有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可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中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化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39-001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如果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设计不当,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如果问题创设得好,创设得巧,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架设桥梁,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问题”设计的本质所在,可是初中学生因为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不高,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化学问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呢?

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创设与实际生活贴近的化学问题。如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及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初中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一包薯片,并提出相关问题:(1)装薯片的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它有什么用处?该气体应具备什么性质?(2)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学生按3-4人分为一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对这个问题会充满疑惑、好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然后,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回答问题中有价值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的解答,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和“答”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产生“问”和“知”的欲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的化学问题存在于真实情境中,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为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去解决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让每一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解决这些化学问题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艰辛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学生是课堂问题解决的“主体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渴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瓶可乐,上课时打开可乐的瓶盖,会看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就此现象教师向学生设问:可乐瓶里是什么气体?为什么盖子一开它们就跑了出来?谁有办法使汽泡少些或使汽泡更多些呢?还有平时喝完汽水后为什么老打嗝?教师从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好奇心。这样,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会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和教师的补充解释,回答了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及气体本身的性质,这样使学生对这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通过这些实例,激发起学生的“质疑”和“解惑”,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开放性问题指的是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它是答案不唯一的一类问题。解决这些开放性的化学问题,可以使学生感悟化学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在上到“常见的酸和碱”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将石蕊和酚酞分别与酸溶液、碱溶液作用的试验出现的颜色变化情况来创设问题。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用滤纸做的干燥的小花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小花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小花变为红色,最后喷洒C时,红色又逐渐消失。通过这一实验,教师提出(1)小花可能被什么浸过?(2)无色液体A、B、C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再按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提问、解答,通过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交流、讨论、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起一座座知识的桥梁,“让他们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果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有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可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中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