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与“德育”齐抓 “知识”与“品德”共长

作者: 蔡玲妹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更要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地挖掘教材内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见缝插针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是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语文教学为中心,以品德熏陶为纽带,“人文”与“工具”共长,学生才能“成人”又“成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品德熏陶; 课堂氛围; 教材挖掘;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46-002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一、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于永正语)“在教学中,我们要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真知与真情,通过宽松、民主、平等的对话去吸引和感染每一个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振,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林生语)专家们的这些论述,都指出了情感、氛围对教学的作用,德育也如此。

对于小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志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在教材的充分挖掘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这些课文不仅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品德的教育。

1.在时代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课本中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就要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补充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彭德怀将军对战士们的爱,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如《卢沟桥烽火》,补充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加深对日寇的痛恨,激发对坚贞不屈的守桥士兵的热爱,激起学生奋发努力报效祖国的志向。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激励了学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在教材空白处渗透德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语言凝练,主线明晰,中心明确,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山河的;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有描写友谊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这些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而作者在文本的创作中又往往留有空白,在教学时若能及时、准确、恰当地发现并挖掘,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又富有生气,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比如《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想象一下:“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种珍奇的药草,他……”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丰富了文本内涵,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3.以榜样为动力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个性都鲜明突出。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杰出人物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榜样的感染,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如鞋匠的儿子林肯面对议员们的责难不卑不亢,襟怀坦荡、宽容大度;“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历经种种磨难,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帝国主义者的重重阻挠下,身先士卒,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真不愧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些榜样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指引了方向。

三、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1.在导语中渗透德育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詹天佑》时,用诗一般的语言做成了整堂课的“外壳”,师生共同用心灵的交流构筑诗的意境。“每个年代,都有许多感动人的人物。在20世纪漫漫100年中,有许多人感动着中国,如雷锋,如孔繁森……有一个名字,看老师恭恭敬敬地写这个名字——詹天佑,这是个掷地有声的名字,让我们大声呼唤这个名字——詹天佑;这是个令人动容的名字,让我们轻轻呼唤这个名字——詹天佑。”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精妙所在!

2.在感情朗读中渗透德育

“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吸收言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能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志,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我抓住钱学森的两段语言,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渗透并深化了思想教育,学生充分感受了钱学森的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

3.在角色转换中渗透德育

《半截蜡烛》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为保护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与德军斗智斗勇的故事,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紧紧围绕半截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文章的两个小主人公与学生是同龄人,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利用媒体出示摇曳的烛火,配上“滴答滴答”的钟声,渲染紧张的气氛,为感悟本文主人公的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让学生采用“当_____时,我(杰克、杰奎琳)心想_____,于是_____,结果_____。”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情感得以升华。

4.在拓展延伸中渗透德育

在讲解课文,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教学课文《理想的风筝》,学生从“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乐观风趣、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等优秀品质,感受到了学生对刘老师的感激与崇敬,在此基础上,拓展介绍作者苏叔阳的相关经历,了解苏叔阳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与病魔抗争的事实,感受身残志坚的刘老师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的心中也升腾起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是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的素质教育思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崔峦先生说:“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语文教学为中心,以品德熏陶为纽带,“人文”与“工具”共长,学生才能“成人”又“成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