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论近代史学的形成

作者: 咸仲斌

摘 要:史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明确的鉴戒作用,正是由于这一作用,才使中国的史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形态变革,传统史学的功用作用在减弱,遭遇到了危机,并最终导致了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关键词:近代史学; 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45-001

一、传统史学及其发展的困境

传统史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与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有关,这些观点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帮助,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成为封建社会主体意识。受这种意识教育的人,价值导向上具有明显的封建性。造成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而确定的,其学术目的和功能往往服从统治的政治目的和文化准则,表现出很强的传统政治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史学在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用于社会发展。古代社会长期流行“以史为鉴”、“以史为法”、“以史立言”的说法,即是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表现。传统史学在中国过去两千年中没有发生“全部的”“永久性”的变迁,而只有“适应性的”“循环的”变迁,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在一种静态性农业社会中,使中国史学不断地发展,从单纯的以记述传世为目的而作史到有意识的以“垂训”、“资治”为目的的作史,表明史学在走向成熟。

传统史学在社会未曾发生剧烈变革的情况下,会继续走下去。但这种情况,被近代历史的发展所打破。

外来势力的冲击,使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西方的入侵打乱了中国社会原有的步伐,被迫融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之中,开始自己的社会转型过程。由于中国这种社会转型是受到外力冲击下被迫启动的,因此社会内部充斥着各种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相互交织碰撞,经历曲曲折折的发展才步入正轨。缺少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思想宣传而开始的社会转型,注定是对中国社会以往历史的一种急剧颠覆。这种情况反映在传统史学上,表现为难以适应外来世界的冲击。中国原有的闭关自守政策被迫放弃,重新融入世界。传统史学在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下,走到了转型关口。

二、近代史学的形成

近代史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其中有中国社会内部的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应对外来侵略势力对中国社会影响而采取的措施问题。这两种在中国历史上所未经受的新情形,使建立在新的形势下的史学,完成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近代史学的形成与国内社会发展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外来势力的影响。在外来势力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下,中国开始了反思敌强我弱的原因,寻求摆脱受奴役的困境。中国逐步引进外国技术、制度、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史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西方思想在中国的史学著作中得以体现,直接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民族自主权,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有人指责清政府的腐败,如龚自珍,激烈的批评专制制度的腐朽。真正受鸦片战争影响的是魏源,他对清军在战争中的昏聩无能进行了淋漓的揭露。《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等书,这些著作就是受鸦片战争影响而写成的。总体来说,由于外在的势力侵入,使中国面临着民族危亡的困境,经世致用的公羊学再度复兴,摆脱了枯燥的考据学对学界的控制,这为下一阶段史学的发展做准备。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在加深。这种认识最初体现在对西方枪炮的认可。洋人的枪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使清朝中的部分人士彻底的改变想法,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中国的史学在这一时期,研究的标准发生了转移,即要求尽快的了解西方,解决清王朝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这一时期史学是对前一阶段的继承和深化,对研究的紧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真正思想的发展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到戊戌变法前夕。西方思想的进一步影响,使敏锐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更高的制度上来,史学领域最大的变化是阐发世界必变,历史必变的观点。这种坚持历史必变观点的学者被称为早期维新派。他们在历史著作中,大肆宣传历史必变的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

戊戌变法是中国学习西方最有意义的一次尝试。这既是西方几十年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结果。在这一期间,在史学上,康有为为宣传变法而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来鼓吹变的思想。他的这两篇著作,在史学上学术价值有限,但在史学功用上则是大进一步。通过阐述先圣孔子在其所处的时代就要求变,提出社会变革的合理性。以孔夫子来打击顽固势力的阻挠,来推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总之,甲午战争到戊戌维新时期,史学始终在发展中,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前一时期史书的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影响,更在于史学注重历史现实的记述,引发了统治阶级的变革要求。当然变革要求只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的意识,但这种在体制上的变革要求,是对以往社会的一种更进,是对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信号。

维新失败至20世纪初新史学诞生,是中西思想完美合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是严复。严复在戊戌维新后,继承变革的志向,译作《天演论》,宣传进化的观点,对整个中国的思想界来说也是一个冲击,他惊醒了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对社会的现状不满,要求图强的愿望强烈。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史学》的发表,提出了著述新史学的构想和注重的几个方面,从理论上为新史学做好了准备。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于1904年出版,是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来记述中国历史。梁启超和夏曾佑的作品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最终完成。

史学向近代转变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集中在史学上,这决定了史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导向。在面对近代以来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迁,中国人原有的价值体系处于艰难的抉择时期,史学是在这种冲突之中完成向近代的转变。中国的史学转型既体现了社会内部文化的变更,也体现了外来势力侵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史学的转变是一种无奈之举,其令后人深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