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唐舒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54-0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个人的生活体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喜欢的、熟知的事物入手,随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安排在有趣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使他们会听、会看、会发现、会思考、会表达。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种心理,不失时机地运用在教学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导语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营造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感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草原在哪儿?草原是什么样儿的?大作家老舍笔下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在学生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时转入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2.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海伦·凯勒》课堂教学时,上完课就激动地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描绘蓝天、太阳、小鸟、庄稼、树林……描绘出一切美好和爱。同学们,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想描绘什么呢?赶快用你手中的笔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吧。”我的感情,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
3.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引进,使我们的教学生动、具体、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烟台的海》一课描写了烟台的海与众不同的壮丽与雄奇。尤其是冬天的海,我们的学生基本没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二、用美激发学习兴趣
1.指导学生寻找美
美好的品质是日积月累的,美好的心灵体现在点点滴滴,美好的语言是爱的艺术。指导学生寻找美,即指导学生在感知课文时,激发对美的兴趣,找出文中内在的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章的语言美、描述的情境美、人物的思想美、行为的内在美。指导学生找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寻找、鉴赏美,是创造美的基础。如教学《三亚落日》,指导学生寻找美时,可提示:“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画出:三亚落日美在哪些方面?作者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它的美?是怎样的美?”在这种引导下,一般学生都画出作者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等手法突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象美的句子。让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真正感受到作者笔下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用兴趣指导学生寻找美,不仅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品质和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美
即引导学生把找出来的美点读读,如课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话语、写景抒情的美文佳句。在读中感受其中的美,并要学生相互说说、议议,感受美的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美点从初步感知到认知发展的过渡。这个过渡,也是认知思维的一个升华。在感受美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丰富发展,学习的兴趣会更清晰明朗。当学生对其发生兴趣时,总会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在学生对美的认识之后,找出自己最喜爱的美点,或读或说,通过自我读说,知识就会牢牢地储存在记忆中。
3.鼓励学生创造美
即鼓励学生把自己寻找到的美点经过感受、议论、认识,又经过自己进一步认知之后,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美,创造美就是创新。有了对美的兴趣,鼓励学生用心、用情去创造美。如在学习了《乡村四月》这首古诗后,学生都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觉得诗中描写出了那种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人们劳动的情景十分有趣。在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意境后,我让学生试着创作一首现代诗,也来描绘一下美丽的田园风光,学生创作的兴趣很浓,而且涌现出很多好的作品。
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但是,学生受其年龄及阅历的局限,未必能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想、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动,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1.当导游。学习了《黄山奇松》《九寨沟》等课文后,我让学生充当导游的角色,把这些风景名胜作一番介绍。
2.当记者。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课文后,我让学生充当记者去采访扮演的“霍金”、“海伦·凯勒”……
3.当画家。学习了《草原》《三亚落日》等写景的课文,我要学生当画家,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用彩色描绘出来。
4.当演员。学习了《负荆请罪》《公仪休拒受礼物》等课文,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排演话剧。
这些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张扬了个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能学、想学。唤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组织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进行教学中学习兴趣激发的探索,努力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