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识字教学的“点灯人”
作者: 沈颖梅摘 要: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识字教学占时并不多,作为重点的没有重点教,只是“识过而已”,学生印象并不深。即使老师教了,但由于教法索然无味,学生早已厌烦。目前,写字教学的整体情况极不乐观,小学生在书写时,笔画不规范、书写不到位、笔顺不正确的现象相当普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践行有效识字教学。
关键词:有效识字; 智慧引导; 写字喻理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82-002
每到期末批阅学生的试卷时,高年级的老师就会领略不同“风采”的卷面。有的学生卷面字迹清楚端正,令人愉悦之心油然而生;有的学生一手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再怎么眯缝双眼还看不出个“端倪”;有的学生的字东倒西歪,看了着实使人不悦;更有甚者可谓错别字“横生”,直叫人连连摇头。
识字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其他语文能力的基础。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课改之后,识字教学不断改进,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学生识字的过程和老师教学的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教学中识字教学占时并不多,作为重点的没有重点教,只是“识过而已”,对学生来说就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即使老师教了,诸如“这个字怎么念?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跟老师一起书空”,这般教法对学生来说简直索然无味,早就厌烦了。识字教学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小学生在书写时,笔画不规范、书写不到位、笔顺不正确的现象相当普遍。
记得于永正老师曾说:“学语文,一定要传承中国汉字文化,把字写好,这是根本。”可如今的写字教学现状与教学愿望完全相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潜心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对识字写字教学足够重视了吗?对教学方法深入研究了吗?本人在多年的识字教学中积累了些许经验,现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追根溯源,点亮心灯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有一首诗名为《点灯的人》,诗中的李利每天做着极其简单的事——拿着提灯和梯子把街灯点亮。这份工作多么平凡,但对于享受着这明亮街灯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工作又是多么的不平凡。点灯人的工作点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只要门前有街灯,他就感到很幸福。
世界上有很多点灯的人,教育也不例外。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一盏指引他们了解汉字渊源的明灯,点亮他们热爱汉字的美好心灵。要想成为这样一个“点灯人”,前提是要热爱祖国的文字。汉字是我们土地上长出来的文字,是深入我们华夏子孙骨髓的文字。一位著名诗人说:“爱汉字,就是爱我们的土地,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国家。”教师就要做一个引领孩子热爱汉字的“点灯人”。而唯独自己热爱汉字,了解汉字的历史,才算是有资格。
目前,汉字教学大都采用“随文识字”,即将课文、生词、练习等机械排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忽视了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忽略了汉字的形、意、义的来源与联系,不讲汉字的起源,不讲汉字的造字规律,使原本科学、简易、智能、有趣的汉字,成了无源之水,漫无边际,枯燥乏味,无从把握,这实在是一大憾事。
识字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追根溯源,让他们徜徉在汉字文化的长河中。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中国结”把一根绳子打成千变万化的“结”,打成“福”字、“寿”字,打成“吉祥”“五福临门”,“结”就是最初的文字。我们的老祖宗最早就是用这种打结的方法记事的。汉字的发明者是仓颉,传说“颉有四目”是因为有四只眼睛,可以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确是与众不同。商超的甲骨文是刻在了龟、牛、鹿、等动物骨骸上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是用来占卜吉凶祸福的……这些闻所未闻的知识,让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立足课堂,微处入手
1.抓住要点,写好笔画
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要把汉字写的正确、工整、美观,首先要把笔画写规范。《小学生常用字笔画名称表》共有28个笔画,现在有很多笔画,学生并没有写规范,例如横折和横折钩不分,有的学生索性写成一个半圆;再比如我们强调撇要出尖,捺要出脚,可是学生一写就是没有尖、没有捺脚;写平撇写成短横;还有竖钩和弯钩一个样。怎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就是源于语文老师教得不细致。
要指导学生把笔画写规范、写美观,老师首先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看似一个点的笔画,其实仔细观察下来,写的方向都不一样。比如“主、忆、白、次”这几个字中的“主”的上面一点把它称之为“斜点”,“忆”字竖心左边的点把它称为“竖点”,“白”的上面右边的点它称为“撇点”,“次”的左下称为“挑点”。学生掌握了这四种点的写法,写字时通过自己观察辨别,字就能写得很美观了。再如“尚”字,很多学生在写的时候,上面部分写成 ,像一棵杂草一样。我就耐心指导:“尚”字的上面部分是一“竖”加一“斜点”和“撇点”,这两点写时不超过竖的一半(随即写 ),然后再来比较,学生不难看出,后者写得的确美观多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笔画的指导,便在潜移默化中夯实了学生写字的基础,就如同造房子一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么万丈高楼自然可以平地而起了。
2.分析结构,总结规律
写好笔画的同时,结构的分析也很重要。有的老师在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告诉学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如“珠、境、棵”;可是左右结构的字也有“左宽右窄”的,如“颜、能、勤”。于是在教学中,我总结成“左密则左雄,右密则右伟”的结字规律,学生对照着写字,字也越写越好看了。在教学中我还总结了“字短则肥、字长则瘦”(写好以、二、知、地和身、炎、月、耳)“左旁小者宜平上、右旁小者宜平下”(写好峰、明、戏、呼和知、取、阳、粒、社)“长方形四脚齐平、扁方形上开下合”(写好自、岗、门、耳、因、南和田、而、向、血、南)等结字规律,把写字与书法两者相融在一起,效果显著。
当然写字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说为了让初学汉字的小朋友更好地书写汉字,才编了这么些口诀。指导学生写字,只要老师肯钻研思考,定能教得巧妙细致,从而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3.灵活多样,巧妙点拨
或许你会觉得上述指导方法略显枯燥,但斯霞说:“教儿童识字,并使之巩固,其方法,不外乎多读、多写、多用。但多读、多写、多用一定要和儿童的实际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时告诉小朋友,我们中国的汉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诚然,老师们在教学中各有各的方法:以熟带生、分解部件、编歌谣、猜字谜、编顺口溜、讲故事……这些方法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富有趣味而效果显著。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4》中有一组形声字:猫、锚、喵、描、瞄。在新课导入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猫和老鼠》的故事:汤姆猫和杰克鼠是一对欢喜冤家(出示“猫”)。一天,汤姆猫在轮船上看到杰克鼠探头探脑的出来,就马上瞄准(出示“瞄”),一下子猛扑上去,抓住了杰瑞,它高兴地朝小主人喵喵直叫(出示“喵”),谁知杰瑞趁汤姆猫没注意就逃跑了,汤姆猫拼命追,杰瑞猫突然往一个铁家伙后面一闪,汤姆猫一下子撞了过去,撞得眼冒金花。这个铁家伙是什么?(出示图片“铁锚”)小朋友们能把这精彩的瞬间描写下来吗?(出示“描”)。这样以动画故事引出形声字,学生学得开心有趣,效果自然比读读、写写要有效。
《泉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的识字教学时,我则采用与儿童的实际结合的方法,教学“缝”字效果显著。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几个带“缝”的词语,学生说出了“门缝”“墙缝”“砖缝”,随后,我又请了10个小朋友上来围城一圈,再让一个小朋友钻进圈里。采访钻进去的小朋友,他说“我从人缝里钻进去的”……顿时,孩子们又积累了一个词语,而且那个学生还在同学们和老师的追问下,讲述了自己钻进人缝看耍猴人耍猴的经历。有了这样的情境体验,这个学生在感受到识字的快乐的同时,对所教的字也必定印象深刻。
如果说低年级识字教学,是老师引导小朋友在快乐的情境中认字写字,那么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指导也是不能淡化的。在识字教学中,对于一些难以识记、学生容易出错的汉字,巧妙的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字理点拨,是能够帮助学生化解识记难点,提高识字效率的。
例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字中有一个“虐”字,教师若忽略了指导,学生非常容易将虎字头下面的部件写错。我备课时经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虐“是由“虎”衍生而来,黄亢美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第85页对“虐”字有这样的解释:“可以灵活地把“虍”的“丿”看作虎尾巴,下部的“ ”就是虎爪,因而虎爪必须向前,意为虎张开爪子朝前捕食人或动物,固有残暴、侵害的意思。课上,学生经过我这样一点拨,自然牢记了字形也记住了字义。又如“豹”字左边的“豸”的上半部分像张开的一张大嘴,中间部分伸着两条腿(其实应该四条腿),下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正准备扑向猎物。这样“豹”字的字形在学生脑海中印象深刻多了。
4.抓空白处,深入指导
汉字和其他事物或者图形存在着既相同又异同的特点。它由笔画构成相应部件,再由部件组成相应的整体。在这些组合中,笔画本身所具有的粗细、曲折、收放、伸缩,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空白点,这些知识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有理有据,寻找最为合适的汉字字形教法。
如在教学生书写“林、森”这两个字时,故意把两个木写成一样。学生一看就指出两个木一样大,太胖了,最好把左边的捺改为点。于是,我便顺势利导:左边的捺多有礼貌,收紧成点空出位置让右边的一撇充分舒展开来,这样就显得这个字有收有放,和谐美观。在汉字中,这就叫做“避让”和“穿插”。随即又研究“森”的书写,再一次体会“避让”和“穿插”在书写时的作用。
这些空白点,学生是无法捕捉的,但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点拨,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字兴趣,也把字写得更工整,更美观了。
三、结合生活,写字喻理
写字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还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老师要善于通过写字与书法两者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感受汉字的魅力。在书写中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做人的道理。
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另一张脸,一手好字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把“端端正正”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能写一手好字,用心书写好人生的第一笔,这将是我们教师作为点灯人的一项根本而伟大的事业。
汉字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汉字都凝结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的情。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在执教朱熹的古诗《观书有感》时,通过音乐、图像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画中寻诗,诗中喻理,让学生从意境创设中走向意象,对“徘徊”的教学可谓独树一帜,我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识字,变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很好地体现第三学段识字教学的目标:放在字义的推敲与揣摩上,而将认读字音、分析字形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并逐步提升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与水平。
再如我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体现了纵向一条线——从图到文,从文到词,从词到字;横向一路径——起承转合,立体感悟,层层递进。在体会感悟黄山松的特点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渗透识字、写字教学,关注了汉字音、形、义的内部联系,做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孩子在语境中运用,思索,链接生活,领悟汉字义项、形态的由来,体会每一个汉字的形不是无源之水,每一个汉字的义不是无本之木。
总之,“识字写字”教学不仅是落实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活动,也体现了老师们对课标的认真解读,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再认识。2011版课标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每天的练习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将受益终身。让我们做一个称职的识字教学“点灯人”, 在突破识字写字教学中的惯性思维,积极探索识字写字教学的新途径等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在“语用”中呈现出它的厚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