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初探
作者: 周丽勤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掌握困难,实践证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任务驱动; 任务; 机械基础; 教师; 学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16-001
一、学生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从整体情况来看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不太重视理论学习。但这部分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动手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并不弱。对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较感兴趣,他们希望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将来能够谋求一份较好的职业岗位,因此会更加注重应用型知识。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所以,机械专业课教学也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把这个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动手中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完善。
二、课程内容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多、知识面广。本课程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用现场教学等形式,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堂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三、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在自主协作、分析探究任务中进行学习。
四、任务驱动实施
1.合理分组
进行合理地分组是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及成败。因此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大致了解学生情况,分组应采用互补的方式及“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性格内外向学生搭配,一般以5-6人为宜,组内设立小组长一名,负责组织组内成员合作学习,必须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平等,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增强学习信心。
2.提出任务
首先教师要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任务。而提出的任务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能通过本任务掌握和拓展知识,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螺旋传动的学习中选取“螺旋千斤顶的制作”;在常用机构的学习中选取“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的主体机构设计”;轴系零部件的学习中选取“减速机的拆装”等。因此,任务的选取不仅要使学生动脑,更应使学生动手,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实施任务
教师提出任务以后,根据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已设置任务的特点安排学习活动。这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通过提问,观察、交谈,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和激励,随时把握任务的进度和实施情况;要引导学生积极协作,取长补短,更好地补充自身结构的缺陷,从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效率。学生要体现其主体地位,学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观察生活、动手体验、同学交流、网络查询)来完成任务。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的学习时,选择“分组制作机构”作为任务。在情境的设置上,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教师给每个小分组配制长度不等的木条、螺栓、螺母等材料。然后给每个小组提出任务,让其完成机构的铰接。接着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分析、再小组整合机构特性,同时可以集思广益列举生活实例予以论证探讨。通过完成任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4.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一种检测,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恰当合理地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地评价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故教师既要着眼于优秀学生的创新,也要鼓励其他学生的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总结,相互了解,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然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应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的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等。在任务完成基础上,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引导,提出要求。这样,可以照顾大多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益,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如减速器的拆装任务中,教师要检查拆装的顺序、方法是否恰 当;轴的结构分析是否合理;零部件之间的连接、配合方式的分析是否正确等。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协助、引导学生丰富、构建自身的知识,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入地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叔同教育科研》 2006第3期
[2]谢凌鹏.《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
[3]郭芳.《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