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
作者: 马川摘 要:现象学思想对高职教育理念有多方面的启发。胡塞尔的“面向事情本身”强调中止判断和把直接知识作为认识的根据,这一原则提示高职教学方法应体现实际认识过程,从鲜明切近的材料出发,逐步通达理论。海德格尔的“面向事情本身”强调存在先于认识,即在操劳中把握对象,比单纯地观察、认识对象更原始、更本真,这一思想提示应尽量让学生在与学习材料实际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让学习内容成为生活、职业体验的内在部分。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哲学;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41-002
哲学是思想背后的思想,方法背后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背后,或有意或无意地,总有哲学思想作为基础和指导。高职教育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有其特殊性:既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又以学习特点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高职学生群体为培养对象,因此既要在效果上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实现这一目的,统一、兼顾的教育理念必不可少,而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诸多方面,哲学思考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现象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一股有影响力的思潮,从创始者胡塞尔针对认识问题的“意向现象学”,到海德格尔以关注人的存在与生存为核心的“生存现象学”,现象学的内涵不断发展、丰富;但其中也有一以贯之的原则:胡塞尔倡导“面向事情本身”,海德格尔强调“此在”和“生存”,两者都是从“我”即每个人自身出发,来通达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见现象学方法并非抽象玄远的思辨,相反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因此,从现象学思想出发,理解和解决某些高职教育问题也就并非无的放矢。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面向事情本身”是现象学向来标榜的口号,但在两位哲学家那里,其内涵又有不同,从而在不同方面给我们以启发。
一、胡塞尔的“面向事情本身”与高职教学过程
在胡塞尔这里,“事情本身”指的是认识活动中被直接给予的、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而“面向事情本身”,即是以这些直接呈现的东西作为认识的起点和根据,从而保证认识的可靠性。这一原则从负面角度来表述,就是“中止判断”。中止判断是对一切间接知识的暂时搁置,这些间接知识包括假想、假设、预置的结论等等,总之,一切不能由“面向事情本身”直接通达的材料,都不能用作认识的根据。
“面向事情本身”是一条认识方法原则,其适用范围包括科学认识,比如当科学家对某一现象进行研究时,他应该主动避开现成的预设的结论,而从直接呈现出的现象出发,有根据地逐步通达某种结论。教学不是科学认识,教学内容多是经过锤炼并得到公认的结论,因此对教学而言,似乎没有必要像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时那样严格遵循“面向事情本身”和“中止判断”的原则;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科学认识过程的重演。
以解剖学为例,教师可以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结论,比如人体骨骼有几块,血管、神经有几条等等,但从认识过程来看,这些结论都不是直接呈现的现象,而是应该被中止判断的预设。称得上直接呈现的东西是人体标本,学生只有亲自去观察、解剖标本,才能获得直接的现象,认识才真正起步,由此才能进一步“合法地”得出关于骨骼、血管、神经数量的结论。
比较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看到,直接灌输和记忆现成的结论,固然一般不会造成知识的错误,但这种教学方法和把认识过程按照现象学原则重演一遍相比,其效果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灌输的结论,由于是间接的知识,其实质对学生而言几乎就是文字本身,而经由认识过程得到的结论,承载着实际认识经历,鲜明、真实而有分量。
对高职生而言,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更明显。由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特点,高职学生对书本的、文字的内容普遍接受较慢,掌握困难,而且在心理上常有枯燥、抵触之感,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相比之下,重演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动态性、实践性,更适合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从职业培养的目标出发,我们更希望学生掌握岗位需要的实用知识技能,而重演认识过程的学习方法,更易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海德格尔的“面向事情本身”与本真内在的知识
海德格尔名义上继承和坚持了“面向事情本身”的方法论原则,但他关心的问题是人的存在或生存。对海德格尔来说,存在是第一位的,认识是第二位的,存在先于认识,所以海德格尔的“面向”不是认识过程,“事情本身”也不是认知对象,海德格尔的“面向”和“事情本身”是一体的,就是人的“此在”。通俗地说,人的此在就是“我”的生活。那么“我”如何生活呢?海德格尔的阐释是“在世界之中”。“在世界之中”有两个要点:一是此在与世界是一体,伴随着此在的存在,伴随着人的生存,世界也就同时呈现出来,而不能将“我”与“世界”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仿佛我要超出自身去认识外在的世界,一言以蔽之,就是反对主客二分,而以此在的生存统一两者。二是此在通达世界的方式是“操劳”。海德格尔以锤子为例,说明人是如何把握世界的:“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也就变得越原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1]通过操劳着使用锤子,我真正把握了锤子,这种把握比基于“观察”和“理论”的认识更真切、更原始。
反对主客二分和强调操劳先于认识,对于高职教学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存在将学生和学习内容分立的倾向,这种倾向源自简单的形式化理解:知识总有其载体,比如书本,而这些载体是空间上与学习者分立的物体。这样一来,学习的过程就仿佛学生的目光要穿越空间的隔阂抵达书本,以实现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的连接。但这样获得的知识终究只是外在的,因为知识并未整合到学习主体的生存之中。从海德格尔那里我们意识到:存在先于认识,一切本真的认识都不可能绕过人的生存得到通达。比如当学生在临床课程里学习“发热”这一症状时,如果他既没有自身发热的经历,也没有摸过发热病人的皮温、没有见过发热病人的面容,那么他学到的知识就仍然游离在他的生存体验之外,仍然不是他内在具有的知识,而仅仅是文字的记忆。相反,通过操劳,即与事物实际打交道,则能形成对事物的内在把握。
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看,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为了对职业岗位的“从事”,这种“从事”本质上就是“操劳”的一种方式。在职业岗位上,并非从抽象、间接的理论知识过渡到实际的“从事”,相反,正是在实际的“从事”中,如在医疗岗位上对病人的实际诊治中,理论才从实践中生发出来。这里重要的不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因为学生完全可能先接触书本上的理论,再实际从事,但即使如此,只有当实际从事之际、操劳之际,某种本真的知识才在此刻真正地“内化”。海德格尔的“面向事情本身”,对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提出了整体要求:应从操劳入手、让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的生存体验和职业体验,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本真的、内在的知识。
三、小结
尽管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有所不同,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我们能从中获得统一的启示。首先,学习内容和认识对象应该是直观和鲜活的,应是摆在学生眼前、学生触手可及的东西,由此出发才能进一步寻求相对抽象的理论。其次,学习效果深刻与否取决于学生与学习内容“打交道”的程度,在文字上打交道获得的知识是肤浅、外在的,只有让学习内容融入生活体验,才能得到真知。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内容,应强调与日常生活、职业实践的关联;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比重,即使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一味灌输抽象理论,而应尽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职业实践出发,逐步达到理论的高度;在考核评价上,要以职业能力为重,这样既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目的,也符合现象学的教育理念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注释: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2:81(69)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2
[3]唐晓英,勾占锋,唐绍洪.哲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探究——基于传统哲学、系统哲学及过程哲学比较[J]职教论坛,2012,24:80-82
[4]刘黎,胡珍.刍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71-72
[5]邓小红,刘志忠.胡塞尔现象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08,06:22-23
[6]宁虹.教育的实践哲学——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J]教育研究,2007,0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