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学新批评派评论作者与作品
作者: 杨永凤摘 要:本文通过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和评判的“法宝”两个方面对西方文学作品及作者做出分析,从而得出评判过程中,注重文学作品本身,忽略作者本身的情感或意图,希望对文学教学和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批评派; 西方文学; 迷误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40-001
二十世纪初期,新批评派起源于西方国家。这个派别名字的由来是美国大学教师Ransom提出,尤其是在《新批判》中,从此以后新批判就成为观点独特评论家的代名词。以前的批判流派研究的内容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从而认识过去历史状态或当时精神。在19世纪中后期,传记文学评判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的出现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把文学作品当成历史文学来研究,那么文学作品的美就不存在了,如此就失去文学作品的普通意义。针对这种问题的存在,新的批判潮流就逐步发展起来,它的主要作用是描述和评价。
一、新批评派评判的代表人物
1.Benetton Croce
意大利著名的美学家克罗奇被称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之一。它最主要的观点认为,文学评论是应该关注文学的整体,成功的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且将各个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每个文学作品是一体的,而且将心灵活动融合其中。这个观点是新批评“有机论”的核心内容。这个流派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好的文学结构和前后照应,也就是“语境”。其中1911年斯宾佳恩评论《新批评主义》中提出克罗奇是关注文学作品评判的倡导者,注重文学评判时的语境和连贯性。
2.I.A.Richards &T.S.Eliot
Eliot被公认为新批评派的标识人物,他作为西方文坛的巨匠,尤其是在二战之前,他被称为西方英文写作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文学特色和评判对于当时英美文学起到开拓作用。
Eliot认为做诗不是为所欲为,放纵感情,张扬个性,而是避免感情,将做诗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表达某种经验或对某种事物客观的联系。此时的诗人仅仅作为催化剂,将表面看是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写成文学作品。在做诗过程尽力回避个人感情,文学大师就是作为催化剂,促进客观材料变成美妙的诗词,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的个人感情是没有地位的,像催化剂一样处于中立地位。因此,在Eliot眼中,文学创作过程中,唯一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找出文学材料中的客观关联物,也就是诗人想表达实际存在的情感时,必须找到这个情感的相关形象作为桥梁,从而表达出目标感情。Eliot认为,诗中的事物感情越密集,这个作品研究价值也就越高。文学评判中要注重事物的真实性。
Richards 作为新批评派的重要代表,他推崇“伪陈述”,伪陈述也就是艺术性处理客观事实。Richards在研究文学中发现可以把语言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科学性语言,也就是文章所描述是客观存在,通过文字表达真实的信息;第二类是情感性语言,也就是为调动激发人的情感,说话不一定与实际事物完全吻合,也就是文学处理。以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它实际上经过艺术化处理,笛福在水手塞尔凯克的实际经历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处理,让读起来感觉合情合理并反映出主人翁经历的“真实情况”,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符合实际经历的。文学家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恰当的艺术方式处理,使叙述更加成功,并达到前后连贯具有某些“内在的联系性”,使读者感觉更加亲切,并具有文学艺术性。因此,文学作品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情况或可以经得起科学论证。
两个著名评判家认为:在评判文学作品时,评判家注意承认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文学评判中,用心感受是否有真实感,同时参考实际的逻辑分析,如果不合理,是不是存在艺术化处理现象。
Richards和Eliot承认文学作品的独立性,从而使评判家的焦点由作者转向作品,研究作品存在的现实意义,但是作品的本位主义可以说是现代新批评的重要特点。
二、评论迷误和新批评派“法宝”
1.作品评判中的迷误
新批评家抓住文学信息传递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信息传递的完整过程是由作者以文学作品为媒介,将表达的信息输送到读者心中。由于新批评派将文学作品抽离出来,并且完全独立。独立的原因在于存在两种“迷误”。
1.1“意图迷误”。新批评派坚决反对以作者意图当成标准,因为文学作品作为独立个体,不用体现作者的意图,所以评论家不能将是否充分体现作者意图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有的文学作品将作者的意图表达很明显时,这个作品必然是浅薄的,不值得大家研究和评判。伟大的文学作品超出作者的意图。
1.2“感受迷误”。新批评派同样反对以读者感受当成评判标准。这一观点的提出直接将矛头指向读者反应论。由于读者所处的层次或受教育水平均不相同,对待同一作品的看法因人而异,这样标准无法统一,如果以此标准评判作品时,必然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两种迷误的失误在于忽略评判的主体——文学作品本身,因此存在误区。新批评派排除了这种误区,从而将评判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上。
2.评判的方法
细读作为新批评派的法宝。批评家细读作品中每一个词句,从而体味出其中的言外之意、暗示或想象等等;细读过程中,还可以考察作品的写作风格、作品结构和作者态度;细读还可以发现作品中各种微妙的联系,从而确定作者的本意。一部好作品,经得起细致分析,分析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从而体现它的文学价值,同时还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细读可以帮助读者深刻把握难以理解的巨作,同时还可以帮助解读作品的深刻内涵。新批评派细读理论的著作有《理解诗歌》《精致的瓮》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版奠定了它在美国文学讲坛的批判地位。
三、结语
新批评派出现为文学评判和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避免两大迷误,从而为以后的作品评判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亚民.新批评派的中国之行[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2]聂家伟.早期“新批评派”文学史观探讨[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4(01)
[3]吴岚.论约翰·可娄·兰色姆在新批评派中的地位[J]才智,2011(13)
[4]朱彩霞.试析新批评派“本体论批评”的形成与发展[J]才智,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