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专分段培养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叶国平

摘 要:本专分段培养是最近几年新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有特有的教学规律,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以电路基础课程为例,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本专分段培养; 电路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47-001

一、引言

去年我校首次尝试与某本科院校合作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我校为全面推进升本做的准备工作,及早为开设本科层次的专业积累经验。其培养形式为在我校学习三年,考核合格者可转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分别颁发分段培养两院校的毕业文凭。试点招生专业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先招一个班。笔者有幸担任了该班《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试图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本专分段培养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为以后的本专分段培养教学工作总结经验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利用现代通信,与学生加强沟通

为了与该班同学加强有效地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电路基础》课程时的想法和学习情况,笔者充分利用了现代化通信技术,首先是加入该班学生的QQ群,还与部分同学结为微信好友,通过采用这些交流方法,能及时掌握该班学生动态情况,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经过交流,首先就觉得该班同学与普招班学生相比,学习积极性明显要高,学习基础也比普招班学生要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提出来。

由于该班学生本科毕业后可能要考研,而根据教学计划,本科阶段不再修该课程,所以教材选择考虑与本科院校采用同步的教材,选用邱关源著的《电路》第五版本科教材,这样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电路分析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有计划、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

三、软硬件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学校的特色,而《电路基础》的实验实训对高中毕业直接参加高考的大部分同学来说,是第一次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训,目的是尽可能的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接线能力,分析能力,焊接电路能力和测试能力等等。有关实验实训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课程内容验证性实验,采用在实验台上搭建电路验证相关定律和电路分析方法。还有一种是课程综合实训,通过设计电路、检测电路元器件、焊接电路、测试电路等步骤,进行电路基础实训。

除此以外,我还给学生介绍EWB、Multisim等仿真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电路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使学生避免枯燥的理论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可以用虚拟的实验室,在实验室以外的场合验证设计电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掌握几种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方法。

四、重视作业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思考和练习是《电路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必须做一定量的作业,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计算的基本训练和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的手段之一。我采取的措施是采用精讲多练的办法,先介绍各电路定律和电路分析方法,再加强例题的讲解和多安排习题课,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在QQ群内,讲透典型例题,强调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总结各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以便学生尽快地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习题课上选择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分析计算,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最后通过评讲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容易犯的错误。课后布置必须的作业量,训练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

五、通过期末考试检查学习成果

考虑到与专科同学条件不同,期末考试试卷命题难度比专科学生稍大些,如增加了受控源的计算,交流电路的分析增加复杂电路的计算。通过考试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技能。考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有的同学考出了95分高分。但是,也暴露出有几位同学未能完成学习任务,考试不及格。这也说明虽然入学分数与普专生相比要高,但在如何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有值得探讨的余地。

六、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本专分段培养教学的规律。首先,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比较端正,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大部分同学是我要学。因为有些同学是高考失利,失去了报考本科院校的机会,这个本专分段培养提供了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一般同学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其次,由于有些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些同学还要考研,所以一些基础课的教学,需要采用本科教材,以便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这些课程在本科阶段不会再修了。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少数同学的学习情况,为了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要加强后进同学的管理,做到一个也不掉队。

参考文献:

[1]商敏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探讨,大众科技,2008年

[2]孙小红.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性研究,大学教育,2012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